【台劇】奇蹟的女兒 │ 全劇觀後感


『在每一個時代、每一個角落用力生活的我們,都是正在製造奇蹟的女兒。』

《奇蹟的女兒》三位主要女演員温貞菱、連俞涵與孫可芳,都是經過金鐘獎肯定的表演者,也因此《奇蹟的女兒》的確也因此在開播之前就添加許多話題性。但尤其是在看了前幾集之後,其實──我自己有感而發的曾經PO在INSTAGRAM,而這裡,我想要把那篇文章貼過來,作為我觀後感的開場。

『我們在歷史上讀過某個時代的經濟奇蹟,讀過某些政治人物提出的某些政策帶領台灣經濟起飛,讀過某些所謂後人對於這些政策的評價,然後它們變成考題、變成一段學生必須背誦的過去。
但你不得不承認,因為考試,讓我們對於課本上的那些敘述,其實是沒有感情的。甚至我們忘了這些被電腦打出、印刷成課文的文字,背後是多少人的青春血汗。

淑美說,工字代表工人不會出頭,
可是多諷刺的是,如果不是因為這些小螺絲釘的犧牲、付出、努力,哪來的力量釀造奇蹟?
可是歷史紀錄的,往往卻不是這群真正有所付出的基層,
她們的人生故事、她們的委屈求全、她們的有苦難言、她們的無聲吶喊⋯⋯

而我忍不住想著,每個人都是努力過來的,為什麼換個位子就換個腦袋,沒有人願意將心比心呢?

所以我們需要這些戲劇,所以我們需要《奇蹟的女兒》。
昨晚收看時,媽媽問我「所以奇蹟的女兒是指誰?」,
我想說,在每一個時代、每一個角落用力生活的我們,都是正在製造奇蹟的女兒。』


第一集從雨鵑跟淑美來到加工出口區作為故事的開始,她們懵懂無知、卻又對未來充滿期待,而在宿舍裡的每一個人,都有故事。透過「新人」的初來乍到,女工搶不到食物、肚子餓、工作等等的「一日生活」,很迅速又很寫實的反映了女工的生活,還有那一點點的小小幸福,甚至我曾經以為到後來週日出去玩、抽鑰匙這樣的設計,都是忠實反映了當時女工們的唯一期待與休閒,就是少有假日的時光。不過卻透過雨鵑的驚魂記、甚至是淑美被拉走這樣的篇幅,充分體現了女工被看不起的本質。

這所謂的「看不起」,包括學歷、還有整體社會的不尊重,所以男性霸權、所以職權霸凌,也許也是因為算準了就算真的受到什麼委屈,為了生計還是會選擇忍氣吞聲,所以那些在上位者肆無忌憚。工時也好、上廁所次數、工資──每一件事情都是抓準她們需要這份工作的弱點,所以得以予取予求。

所以雨鵑的存在之所以格外有意義,是因為在那個時代──她的起身、試圖抗議什麼的意志,相對來說的確是少有的。


順應到剛剛說的抽鑰匙,其實淑美感覺得出來,就像是小豆本人所說、起初是一個很粉紅色的女孩。我並不認為她真的是期待透過跟人事課的課長在一起而改變什麼、又或者是試圖透過身體去換取什麼機會,我覺得她就是很小女孩般的期待一份浪漫又不可思議的愛情。比起雨鵑,她更抱持著——既然都已經離開老家來到這裡了,那當然也要「見見世面」,她的確也因為小武而經歷、感受到這一些。可是,她不是他的唯一,她只是他的其一。知道這點的淑美,哭斷腸也改變不了什麼,也只被警告「再沒有生產力就會失去工作」。原來那個年代,就連悲傷都沒有時間(話說就連後來雨鵑不舒服都因為趕工而沒有時間請假了,何況是悲傷呢?)。

但我自己蠻喜歡的一個處理是,去抗爭之後呢?把事情搞大、弄到人盡皆知之後呢?很諷刺的是,在那個年代,對男性似乎是毫髮無傷的,反而是只對女性造成影響,變相的透過那些難聽的傳言,讓淑美待不下去。而我喜歡的、其實就像温貞菱本人對於雨鵑的解讀:她其實算是某種程度上的悲劇角色,她很有正義感的想要幫忙什麼,可是卻總是因此不經意傷害了身旁的人。


儘管她想不透──她堅持的是對的事情,為什麼卻好像不管怎樣卻什麼都沒有改變呢?她覺得正確的事情,是不是有時候只是想要彰顯自己的不同?講話總是輕輕柔柔的雨鵑,卻其實在內心裡藏著爆棚的正義感,只是,所有打著為對方好的旗幟,是不是都有一點太過衝動而忘了後果?說真的,如果不是因為淑美這個角色,故事會一面倒的去力挺雨鵑的行為,撻伐小武的不是,可是,卻因為淑美後來的遭遇(當然,這並不全然是雨鵑造成,後來淑美也說了,是因為家裡經濟出現狀況,讓她不得不為之),讓人不免去思考,每個人的立場不同,是不是,所謂對的信念,也許也不見得就是最好的做法?

只是啊,最好的做法又是什麼呢?

其實我覺得雨鵑的人設是很有意思的,就像玉山來找她時所提到的,雨鵑是有讀書的人,甚至如果不是因為家庭背景的關係,當女工的確是有點可惜,所以黃文邦看上她當秘書,一方面當然是想要用當初對阿免的方式玩弄雨鵑,另一方面我覺得可能也是感覺得出她不太一樣吧。當玉山頻頻要雨鵑不要放棄寫作、甚至是有點無意間的瞧不起雨鵑分享的那些日常時,淡淡的一句「你說的小事情就是我現在的生活」,說明了兩人日後的分道揚鑣。身處環境不同,價值觀就不同了。


就像立場不同的人,卻不知怎地還是會讓階級成為霸凌的工具,那些所謂的潛規則,儘管你曾經如此撻伐、厭惡,卻還是會在上位之後就這麼繼續。我看到第四集後黃鐙輝的幕後花絮分享,提到一個當兵的概念覺得很有意思──其實就是這樣的想法,當初自己所受到的那些欺壓,當時自己所忍下來的,其實當自己有機會爬上去時,並不會因為自己所受過委屈就相對地減少那些壓迫,反而會因為自己曾經遭受過這些不幸,才會有一種想要「從屬下身上討回來」這樣的復仇心理,人性,就造就了惡性循環。當阿成因為聽到阿免的事情而去找黃文邦算帳時,也意外的揭露了他家庭上的不堪,某種程度上,是讓觀眾看見──他也是這樣爬上來的,踩著很多人的屍體、傷得很多人遍體鱗傷。

他沒有覺得誰必須要忍受這一切,但是在無力抵抗這樣體制的前提之下,他選擇順從、服從,甚至狡詐的去操弄其中。因為他就是這麼走過來的,所以比誰都懂、都明白──更知到哪裡是有利可圖、知道什麼事情讓人無法抵抗。


甚至是洪主任都是這樣──在最後,藍葦華飾演的洪主任看到抗爭的阿成,那一句「我受得了委屈,你們呢?」時,突然重擊於我的是──那變態而近乎扭曲的價值觀成為一種常態,而反觀如今,無法順應這一切而起身抵抗的人,是不是就成為上一代眼中「麻煩的年輕人」?坦白說,或許因為是戲劇,我難免期待的是──雨鵑的上書、透過阿免之手可以改變一點什麼,又或許因為第二集的集會,讓我難免期待這會是一個有點起義成功、讓人大快人心且熱血沸騰的結局,但實際上,這是真實。最後阿免失敗了,雨鵑跟阿免自然成為眼中釘,只是際遇不同的是,雨鵑因為住院而被設局地而失業了、說著「我承擔」的阿免卻升官了,大家都看在眼底,都心疼彼此處境,但誰也沒辦法真正為了誰而壯烈犧牲。就像我很喜歡阿免打電話回家的戲,報喜不報憂的、只告訴家人,自己升官了。只是這兩次的升官,某種程度上都不是因為自己的努力,而是種犧牲。

但是雨鵑明白的,而雨鵑最後也的確喚醒了某些意識──只是,或許也真的沒辦法實質改變什麼吧?每個人都身不由己。當故事SLOGAN寫著「用阮的青春,拚臺灣的經濟」時,我總覺得那背後投入的不只是青春歲月,而是所有的人生,都在小小的工廠裡被改變。我特別喜歡的是全劇的最後一幕,當阿成看著電視畫面上蔣經國總統訪視加工出口區時,那些「假扮的員工」、只有內情人才明白的真相,為了營造出完美的假象而真正對上級演了場戲的、那些被留下來的資料。

真的可以相信嗎?

圖片來源:《奇蹟的女兒》粉絲專頁
click ☞ Dear Han on FacebookInstagram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