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劇】牛車來去 | EP15-30觀後感
『是那些造化弄人造就了那麼多人世間的悲傷與絕望,卻也是那些身在谷底的經歷,讓人們學會由自己創造幸福的可能。』
《牛車來去》在公視首播之後,除了上 Hami Video 之外,很快地就在華視重播,而近期也即將在民視頻道播出啦!我是直到大概前兩週才跟家人一起用 Hami Video 補完全劇,整體來說我覺得是闔家觀賞的作品,也刻畫了大時代之下的人情。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是一個幾乎沒有反派角色存在的故事,甚至每個人都近乎不可思議的無私,正也因此,讓偶爾幾個角色的「自私」,就好似會在那個當下讓觀眾感受到對於角色的不耐跟不諒解——最明顯的,固然就是在劇中林千佳的這個角色。
在故事當中,因為借腹生子的這個心結,一直橫在千佳心中,因此她對於世傳的各種反應,會更加敏感。一句結拜而來的「阿母」呼喊,會讓她感受到一種仿若兒子要被奪走的感覺。這讓我想到博文這個角色,不論是丈夫、甚至是公公對阿春的友善、世傳對阿春的親近,都會讓她心中警鈴大響。
可反而是世傳,因為阿春刻意的拉開距離、板起面孔,反倒讓他因此而無端受傷——因為這起轉折,才讓千佳徹底轉念,願意讓世傳擁有兩個母親,一起疼愛這個孩子。也許她明白,再怎麼努力隔絕兩人,甚至為此舉家搬遷至高雄,卻也還是會有這樣的緣分與母子連心,冥冥之中又將兩人兜在一起。
千佳好不容易說服公公陳進丁舉家搬至高雄——對他來說,離開生活大半年的家,真的不是容易的決定。其實可以發現,儘管可以理解千佳的私心跟不安,可是來到高雄之後的陳進丁卻明顯更加速的老化,時不時會看見他的孤獨寂寥,甚至從前總是整齊穿戴的陳老爺風範,來到高雄之後似乎也不再有這個堅持,更遑論是在發生天送的事件之後。陳家突然間的家道中落,自然讓他們無法過上原本的生活,甚至就連從來沒有工作經驗、也不曾自己下廚的千佳,也開始需要上街買菜、看到肉的價格卻下不了手⋯⋯而當這個時候,不管是蔡土水、邱慶壽的上門關懷與陪伴,又或者是千佳娘家儘管意識到千佳的有所隱瞞,在不戳破且維護女兒自尊心的前提給予幫助,都感受到那種人與人之間最樸實的溫暖。
而甚至,那樣的溫暖在這個時代看來仿若有些天方夜譚,但是在一種時代性的包裝之下,我覺得卻凸顯出這種理想化互動的嚮往。儘管大時代殘酷無情,但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互助,卻是彌足珍貴。
因為借腹生子的傳聞曝光、加上永隆考到初中的關係,舉家遷徙到高雄的阿春一家,三人牽著牛車,以步行方式行走,一路上的餐風露宿,說實在還蠻讓人大開眼界的。其實看到後來會發現,儘管有些俚語的使用會在對白當中出現地感覺有些刻意,但不論是台語的美跟趣味性,或者是那個距離我們太過遙遠的各種習俗跟生活習性,意外成為我看《牛車來去》很喜歡的一部分。
但必須說,這部戲劇還是有挺多讓我覺得格外揪心且鼻酸的情節(誠如上一次觀後感分享),而那些片段其實並不見得發生在主要角色身上——換而言之,其實像是很多配角型的角色,都有讓人覺得驚艷的表現,可以說《牛車來去》是一個更加講究群體表現的作品。例如率先決定前往高雄的千佳娘家,是直至父親要搭上火車的時刻,千佳才終於放下內心的結。其實,她又怎麼能夠不理解父親當時的決定?甚至,她也能夠理解,因為延誤治療而失去女婿,讓千佳必須隻身帶著世傳長大,他心裡也是有虧欠跟遺憾的。
可是無法怪罪世代的這群人們,在他們找不到一個可以咎責的對象之前,卻只能透過傷害身邊的人,來排解自己的悲傷。
某種程度上,其實故事裡的所有人,不論是盡可能避談 228 事件,又或者像是千佳父親一樣,必須為了生存而迎合當代政府。或許這樣的行為難免會遭到像是陳進丁一樣的人們批判,或許不夠剛烈、也有忘本之嫌,但終究可以被理解,這都是為了生存而必須做的選擇。
雖然我覺得在群戲居多的時代劇之下,難免顯得分散,但是安心亞這次的表現,坦白說有幾場我覺得看到她在表演上已經是有爆發性能量、情感渲染力的演出,看得出演技的進步,著實有讓我再次驚喜。其實世傳這個角色勾勒了她心中的軟肋,她也試圖用最恰到好處又不至於造成秘密曝光的傷害前提,用她的方式愛著這個孩子。
世傳的離世固然讓人心碎,除了讓我感覺到安心亞飾演喪子之痛的母親,那種終於在最終這刻、不管不顧地釋放自己是孩子母親的撕心裂肺,同時陳家頓時失去重心的那種重擊,更讓人心痛鼻酸,感受到造化弄人。
處心積慮的為了傳宗接代而安排借腹生子,這麼多年來又為了這個不能說出口的秘密而讓兩家人都拼命掩蓋著,可最終還是不敵意外的席捲而來。三代單傳的陳家,最終還是差點落得了「無後」這個結局,讓人更加感慨。
故事最終以一個常見且我覺得已經有點被用到氾濫的收尾——永隆長大,以書寫的方式寫下這個大時代之下的故事。幸福而圓滿的結局經營——永隆與玉蘭結婚,生下的三個孩子,分別使用蔡、陳、邱三姓,某種程度而言,這三個老人家對於家族的使命,都在傳統觀念之下,將傳宗接代視為首重,因此永隆在那一年得知借腹生子的秘密之後,也自願性的扛起了這幾個家庭的責任,不光是拜祖先的象徵性、返鄉時特別先去探望陳進丁,其實都在用孩子自己的方式,讓整個家庭更圓滿。
楊烈、游安順跟江國賓這三人的友情(不得不說在這部作品當中我很喜歡看這幾個資深演員的表演),雖然起初是有階級差距的關係,可是卻逐漸的更像是互相支持的老友,最後更進階成了一個大家族的感覺。看到最後一幕,有感而發的在於,三個阿公、兩個阿母的組合,卻也形成了另外一種家庭的形式,也許因為某些親人的離世而感慨萬千,想起也會徒增傷悲,但是還是有幸福的可能。畢竟幸福,是掌握在自己手上、靠自己創造的。
最後特別提一下阿發這個角色,在劇中甚至有一段是讓「廖添丁」短暫復出,曾經是義賊形式的,從邱慶壽的倉庫裡偷出稻米救濟窮人,可是後來卻變了質,讓阿春喚也喚不回。但終究,對家人的那份掛念跟責任,還是讓他理解了回頭是岸。其實礙於篇幅,有點可惜的是我覺得在阿發的心境轉折上有點扁平化的被處理,像是只能夠代表正方的角色一樣——這一點反倒是天送這個角色,我覺得轉折上有更多的發揮空間。這是阿發這個角色我覺得比較可惜的部分。
跟招弟這個苦命鴛鴦——曾有一段近乎像是兩小無猜的情感,可中間卻因為招弟被父親賣給酒店,所以斷了聯繫,而不光是因為愛情,更因為那份未能保護招弟的自責,也格外讓阿發覺得惦記。阿發的確是癡心的,也因此聽到招弟的遭遇之後,在三輪車上的重逢,更讓兩人都不禁潸然淚下,那種感覺像是幾乎已經放棄希望的時刻,卻又真實的面對重逢這個不可思議的發生,感動自然是湧現的。
整體來說,我覺得是好入口的時代劇,沒有過多的批判或者借古諷今,但用很多情感面的揪心,去描繪那個時代的悲傷與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