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劇】八尺門的辯護人 | 全劇觀後感

『在現實權謀之下,你真正願意為其奮鬥的價值是什麼?』

我自己看了《八尺門的辯護人》兩次,第一次主要看整個劇情推進,第二次反倒在大抵知道劇情走向之後,更注意劇中的細節,包含角色表演、甚至是每一句對白的斟酌,會讓我在每一句對白當中進一步去推敲跟反思。必須說近年來因為太多時間在追趕著各熱門戲劇、待看感興趣影劇的開播與結束,很少有作品會讓我看第二次,但是反倒是這部帶一點嚴肅的作品,讓我感受那在循序漸進的劇情推展當中,最後釋放所有壓抑的力量——太過癮,卻也太心痛。甚至我已經預約了這部作品的電子書閱讀,準備從原著小說裡,感受更多可能礙於影視改編篇幅而有所刪減的細節。

其實早在 Hami Video 獨播時期,我就已經持續關注《八尺門的辯護人》,是因為對於李銘順這個演員的喜歡,也是因為整個戲劇本來就是我喜歡的調性跟類型。讓我格外欣喜的是,《八尺門的辯護人》儘管包裹著諸多議題——移工、原住民、死刑、職權騷擾及霸凌、漁業捕撈與走私等,但是卻不會讓觀眾覺得野心過大,未能好好收斂;相反的,是有一種、在一起事件爆發之後,抽絲剝繭的過程,看見一個社會事件下所涉及的結構性社會問題。

我其實不會形容這整起審判「高潮迭起」,但是卻在每一次的判決當中,都存在著小小的翻轉契機,例如最開始時通譯迴避為審判蒙上陰影的橋段,意指著這場判決的不公平性。因為語言不通,又或者說因為他是犯了罪的移工,所以就被千夫所指——可是沒有人願意去深挖,他究竟為什麼狠下毒手。

我絕對認同在討論過程中,佟寶駒跟連晉平不斷提及的,並不是代表阿布無罪,整個事件並不是著重於「翻案」,而是在於「為什麼犯案」。挖掘真實的犯案動機,在釐清阿布之所以犯案的原因之後再處以判決,其實是刑罰除了教化之外的意義——因為理解他們為什麼犯下罪行,進而避免下一次的悲劇,也才是判決重要的原因。

但誠如那句「判決是為誰而存在」,某種程度上也反應了,海濱國宅命案的背後,涉及的還包含一種政治目的意義。

但這也就是最後李銘順所飾演的佟寶駒,在得知法務部宣布執行死刑而阻止未果之後,之所以徹底爆發的理由。其實我覺得最後試圖阻擋的想法固然有些唐突,然而我卻好似可以理解,他在那個當下,希望做出最後可能的掙扎——而那是他對司法、以及能夠對這條性命最後能做出的努力。

一直以來看似吊兒啷噹的他,其實一直都用自己的方式,在做著自己覺得對的事情,或者說是在混淆當中,持續追逐著自己內心的答案。在追尋這起案件的過程當中,不管是因為莉娜、連晉平,實際上是在每一次的爭執討論裡,慢慢拾起了佟寶駒對於信念的堅持。

或許也因為如此,當他發現一個死刑終究因為政治因素而被實行,而自己來不及去阻止這一切的發生時,他的怒吼跟崩潰,都在在顯示了他的無力與絕望。我在李銘順的表演裡感受到太強烈的失望感,以及在現實之下,自己不過是多麼渺小的螻蟻。

一句「Holy 媽祖」幾乎成為但凡看過此部作品的觀眾都會記得的經典台詞,從李銘順口中講來,更有一種獨特的「氣口」。而不得不提的莫過於這部作品當中,包含李銘順、雷嘉汭等演員的語言學習能力,儘管我並不是真的聽得懂包含阿美族語言、以及印尼話等,無法評論標準與否,但起碼在劇情推進期間,我會覺得他們的語言並不只是「念出來」,而是蘊含了表演的成分,甚至於包含雷嘉汭起初說話時的微弱聲量,有點唯唯諾諾的模樣,對比最後堅決挺身而出,以及當阿布死刑執行之時的激動,我覺得她開始意識到自己能夠做的付出跟努力,甚至她不再只是為了額外薪資,而是真的認同、並且希望帶來一些改變。這個意念的轉變,也是莉娜這個角色在劇情前後看得出有所不同的關鍵。

除此之外,我覺得身份認同亦然——故事其實花了蠻多篇幅在經營佟寶駒跟父親之間的關係,甚至是與家鄉族人的關係——某種程度上作為公設辯護人的佟寶駒,可能因為並沒有如同多數同齡朋友一般,產生了隔閡的同時,也是一種他對於自己存在的混淆。某種程度上,我覺得就像徐世漢的分享一樣,所有人的激動反應,其實都是害怕佟寶駒說對了,也害怕自己礙於身份,就這麼一輩子被困在這裡,沒有其他機會。

也同時在這次的判決,形成了連晉平人生的轉捩點。這次的審判同樣影響了這個青年才俊,他是很典型那種、自小走在父親規劃道路上的典型菁英,自小也是法界人才教育的培養,就連選擇交往的對象,都是被認定的「門當戶對」。可是卻在來到公辯室實習的過程,發現很多自己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在現實裡都是過度理想化的證明。他越是被阻擋,或者現實越是嚴峻,我覺得他就越明白自己想要堅持跟努力的價值是什麼。

甚至他也是在這個過程當中發現,或許自己從來沒有真正為自己爭取過什麼,儘管太多東西都理所當然似的擁有,可是那些真的是他想要的嗎?被安排好的人生,真的是幸福的嗎?於是對比之下可能太過公子哥命運的他,看到了社會底層的陰暗面,在查案的過程當中,也發現太多隱藏在黑暗當中的那些既定規則,是被壓迫、壓榨與欺壓,卻成為必然的悲哀。他不要這樣的生活——像是醒悟之後,開始注視自己內心真正想要努力的價值。


楊烈作為本劇的一大重要反派角色,我自己很喜歡的是他與法務部長陳令秋的對戲。其實我覺得陳令秋這個角色很耐人尋味,善於運用自己的優勢,同時我覺得她是所有角色裡面可能意志最為堅定的一個,只是為了實現心中理想的正義,她還是把權謀算計當作一種手段。某種程度上她算是一種「顧全大局」——其實我並不覺得她之所以簽下死刑執行是妥協、為了保官位,我覺得像是一場大型的獻祭,當她無法透過政治、或者檯面下的一些操作,去改變她心中理想的司法,那麼她就要讓自己時刻掛念於心的審判,去實踐一個可能的誤判,用一個悲劇作為警鐘,告訴世人死刑的殘忍。

同時,她也如願辦了平春十六號。她懂法,只是更知道為了達到心中目標,必須有所犧牲——於是她選擇讓一個外籍移工去作為那個被送上十字架的罪人,因為他千夫所指,所以正合適作為這個祭品。可是,這是對的嗎?我覺得權衡之後的抉擇,讓人命卻又有了階級之分——而呼應到最開始的談話當中,我感受到這個角色作為菁英的優越感。


故事結尾沒有太多描繪這個角色,甚至在她隔日召開記者會道歉之後也無後續——或許是因為,下台又如何?一條人命,終究還是被奪走了。不論是因為什麼因素而導致這個決定的加速,然而在莉娜發現了阿布實而未成年的秘密,卻礙於語言不通、又或者劊子手不願多做聆聽,終究還是讓這起槍決變得充滿額外的目的性。這也是結局讓人覺得悲痛萬分的原因,也是造成了佟寶駒這個角色之所以最後產生轉變的契機吧!

誠如開場所述,《八尺門的辯護人》其實蠻值得看第二次,可以看到更多細節,也覺得這樣發人省思的作品,其實值得被「細細品味」,甚至帶給觀眾的那些思考,需要被反覆拿出來省思與提醒。

圖片來源:網路
✩ Follow Me on 粉絲專頁 │ Instagram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