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生存而被迫的那些不得不,都是一種難以言喻的不甘與感慨。』
追到《牛車來去》最新集數,剛好是在 228 連假時期,也就在這個時候,劇情剛好走到了 228 事件,因為這個時間點的巧合,坦白說讓我看到這兩集時的感觸特別深。故事從日本統治時代,經歷了日本戰敗、台灣光復,到 228 事件的爆發,《牛車來去》像是以俯瞰的方式切入那個時期,透過陳家人、蔡家人以及阿春姐弟的故事,看到動盪時代之下的民眾,怎麼在這樣的時代下生存。我自己蠻喜歡的一個設定是對比,以及在這種對比之下而在角色身上產生的一種與時代的「抽離感」——知識份子因為受教育而有自己的想法跟理念,不論是服從或者是反抗,都是有意識的行動,儘管在他人眼裡可能被煽動的青年,可我更願意相信他們是因為內心的抱負而有這些選擇;可對比之下,有另外一群人,他們習慣服從,並非時代動盪與自己無關的目光短淺,而是比起大時代的變化跟所謂的理想,他們更為關注的是三餐的溫飽,安身立命這件事情,是他們最重要的關注。
但其實每個人也都只是時代之下的螻蟻,且一不小心就可能成為犧牲者。
陳博文這個角色非常出乎我意料的,在 228 事件之下被犧牲。在日本統治的時期,可以看見受高等教育的他,對於日本有更多的憧憬跟支持,縱使後來被派去南洋前線算是陰錯陽差的擔保意外,可是若非家中長輩的牽掛跟阻擋,或許他會更早選擇投筆從戎,用自己的方式加入戰線。從南洋回來之後的轉變,或許是因為親眼見證了戰爭的殘酷無情,也或許是因為有了個兒子而有了責任,因此更加沈穩成熟,這也連帶看得出在很多抗爭上,他更顯得「收」了一些,只是卻沒料到還是死在槍口之下。
那一段其實讓我覺得蠻鼻酸的,平心而論,站在千佳父親的立場,在那個當下哪敢開門救人呢?一時的膽怯跟明哲保身,卻不料就讓自己的女婿在門外漸漸失去性命,更因此換來女兒多年的不諒解——即便,他在看到門外倒臥在血泊中的是博文之後,心中的懊悔跟痛苦絕不少於千佳,不僅僅是作為岳父,更是作為一個醫者。
另外,特別有感的,是千佳雙親在 228 事件之後的感慨,不論是兒子的精神錯亂、女兒的冷淡以對,都讓他們更加孤單。
之所以對於博文的離世始料未及,有一部分也是因為劇情正發展到博文跟阿春在「借腹生子」之後對彼此動了心,而博文甚至希望可以跟阿春結為連理,這件事情不光是在這兩人心中產生掙扎,同時也導致了千佳的崩潰。說實在的,比起對我來說稍嫌尷尬且刻意的「草咚」,我自己倒是更喜歡像是兩人較為自然的互動戲,不論是當時在博文母親娘家的自在相處,又或者是後來看到對方的刻意迴避,在情感面上的戲都是更好看的。其實我真的覺得,不用特別去設定一個什麼「草咚」這種感覺有報導性質的橋段,於我而言是沒有加分的。
除此之外,我一直覺得對我來說米可白好像給我的整體感覺並不是那麼適合千佳這個角色,導致很多時候我雖然可以理解千佳的心情,但卻又因為米可白的演出讓我有一點覺得出戲,最明顯的莫過於發現博文的畫冊時的脾氣,以及面對博文夢見阿春時的歇斯底里。就像博文母親所說的,其實站在女人的角度可以體恤她的心情,甚至從現在觀念來看,的確會覺得借腹生子這件事情的荒謬,誠如博文一樣。只是,曾經一度也把「借腹生子」,以及把傳宗接代當成最重要使命的傳統觀念視為荒誕無稽的他,卻因為相處,終究還是變了心。我不否認千佳在某部分是讓人心疼的,只是卻忍不住會更站在堅韌卻又為顧全大局而委屈自己的阿春那一邊。
不得不說,當世傳滿月,隔著窗見到世傳的那一場戲,我其實是有覺得動容的,且這件事情不光是母子相認的感人,某部分更因為博文理解阿春的心情,偷偷把孩子抱到牆邊的心意,有感受到他的溫柔。
在這部作品裡,其實有很多給安心亞的表演空間,除了丈夫日生的死,還有像是媒體報導提到的、那場在房間裡寬衣解帶的戲碼。做為女人,可以感受到她對於借腹生子這件事情的抗拒,把自己的身體作為一種商品般的販售交換,的確心態上難以過這一關;可是不論是在陳進丁來到家裡提出這個提議時,那對於牛的執著——像是跟丈夫的約定,也因為明白在這個家中真的需要一頭協助犁田的牛來幫忙,在她堅定卻又帶著哭腔的同意借腹生子一事,並且說出「我要一頭牛」時,作為觀眾,可能難以說自己真正同感或者理解,但卻強烈感受到這個女人從內而外的堅定力量。
不過於我而言,真正有讓我到泛淚等級的戲,是在世傳出生之後,為不讓阿春過於不捨而讓骨肉分離這件事情變得分外殘忍,陳家人在她睡夢之際,請婆婆圓仔幫忙把世傳抱出來先離開——當阿春發現世傳已經離開自己身邊時,一句「起碼讓他吃飽再離開」的哭喊,瞬間讓我覺得揪心。她又怎會不知道,依照約定,自此自己將與世傳無關,而世傳跟自己的關係只能一輩子瞞著?甚至,她也明白回到陳家,能夠有更好的生活與更多機會,可是在那個當下,作為母親,她想要為兒子做最後一件事情,又或者是,是她試圖想要多為兒子做一件事情。
坦白說就目前來說,我會覺得整個戲份相對分散且繁多,即便是女主角安心亞,我也並不覺得整個故事是很環繞在阿春身上而推展的,「時代」是整個戲劇的核心推動,而在這樣的時代之下各家各戶發生的故事,像是勇敢追求愛情而遠嫁日本的千惠,又或者是阿妙的難產,甚至是在一個序場中,邱慶壽為拯救被抓走的兒子砸錢賄賂,本以為聽到好消息可以接兒子回家,卻沒想到再次見到,只剩下骨灰罐,天人永隔。太多這些小小的支線,其實是豐富了整個故事。
作為時代劇,看得出《牛車來去》的野心,但坦白說卻也在螢幕呈現上,明顯感受到「成本有限」這件事情,看到這點其實是有一些感慨的。對我來說,《牛車來去》好看的其實是群戲,片段性的產生一些經典場面,也在這些老戲骨的表演之下,撐起了整部作品,像是楊烈、游安順的演出,甚至像是高欣欣、黃婕菲,看他們表演都有一種自然又舒服的感覺,也相當合理化這些角色——像是在這個故事當中明顯的階級對照,有些人注定能夠給予,有些人卻只能夠感恩戴德的接受,可是在故事當中,卻又把這些轉化為動人橋段,蔡家人每每從陳家人身上感受到的「不可思議」,儘管於現在我們看來可能有一些過於唯唯諾諾,光像是不能一起同桌吃飯、不曾泡過熱水澡而不斷推卻等等,都會覺得沒有真實感,可是卻因為在這樣的距離之下去看這部作品,更凸顯了陳進丁一家人的難能可貴吧。
透過一些情感橋段的鋪陳堆疊,也藉由這些大時代下的情愛、生活的難題,映照了那樣一個距離我們遙遠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