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播中的《無神之地不下雨》來到了故事中間段,越來越引人入勝的劇集,不僅讓觀眾看得更加入迷,卻也同時有越來越多對這部作品的好奇,因此,這回邀請《無神之地不下雨》的導演洪子鵬、編劇簡奇峯(壽司編)以及製作人麻怡婷,一起來為觀眾說明這部作品從無到有的發想及秘辛!
不依循成功套路的樣板 《無神之地不下雨》為台劇尋求新的突破
在《想見你》大獲好評的成功之後,三鳳製作的下一部作品無疑備受期待,壽司編也不諱言,後來所接到的工作邀約,都是例如推理、穿越等相似的題材,但不論是壽司編自己、或者是製作人,都抱持著想要做出有別於過往戲劇的心情,而這一次就在製作人的IDEA之下,想要做一個「不是人」的戲劇,也因此開發了壽司編想要挑戰奇幻劇的想法。
聊到創作過程中的困難,其實對整個主創團隊來說,不論是架空劇本的設定、又或者是很多場景上的打造等等,都不如一個很根本性的問題來得擔心,那就是——從創作者源頭到觀眾,都在問「我們可以嗎?」。台劇可以拍嗎?我們可以做到這件事情嗎?甚至就連壽司編在寫劇本的時候,都會忍不住產生「這種特效我們做得出來嗎?」的遲疑,這是最難、卻也同時是這次最想要挑戰的部分,因為如果沒有開始,就會讓台劇陷入一種僵化、不斷重複且依循成功套路的狀態。而壽司編在近年台劇的觀察當中,其實會發現觀眾對於這類型的題材是有興趣、卻沒有信心的,因此,這次主創團隊希望可以創造一個契機,把《無神之地不下雨》當作一部試金石,希望有一個新的嘗試,打造一個沒有包袱的新作品。
藉由懸念打造劇情之外的驚喜 讓追劇成為完整的陪伴
除了台劇之外,其實近些年來像是韓國也都有出現類似神人結構的作品,像是《孤單又燦爛的神—鬼怪》、《德魯納酒店》、《某一天滅亡來到我家門前》等,壽司編跟導演異口同聲表示,《無神之地不下雨》是在逐漸保守的台劇市場當中,一個新的突破,他們認為,13集的作品是一趟完整的旅程,就像是認識一個人的過程,從前三集經過鋪陳而好好認識、到中間產生一些轉變,會因為逐漸深入而開始對角色產生不一樣的想法,進而逐漸喜歡跟這部戲劇相處。前三集或許沒有特別的噱頭,可是卻希望是讓觀眾越來越喜歡這部作品,讓追劇這件事情,成為一種陪伴的時光。
同時,因應著觀眾收視習慣的改變,壽司編提到,希望有很多「懸念」的打造,讓觀眾下次願意繼續鎖定,每一次的反轉,也都是為了讓觀眾有所驚喜,像是在劇情、對白當中藏有一些謎題,讓觀眾有解謎的感覺,產生劇情以外的樂趣;洪子鵬導演在自己的創作空間當中,用畫面、鏡頭呈現很多與觀眾互動的東西。在這些細節處的經營,都是希望讓這部作品可以是經得起看第二次之後的延伸,是值得一看再看的戲,期待觀眾在一刷、二刷等等當中,都能夠產生不同感覺。
尋找在地的元素 故事緣起阿美族泛靈信仰
《無神之地不下雨》的創作源起,來自於阿美族泛靈信仰——萬物皆有神,壽司編提到,從這個案子一開始,就在尋找很「在地」的東西,所以從學術研究的方式來挖掘、調查過去的歷史,更發現原住民文化是非常有故事跟文化的一段經歷。第一集的主題「被眾人遺忘的祂們」更是一個緣起,從文獻考究中發現,隨著外來宗教的引入,在50-60年代,原住民的信仰文化有一種消失的感覺,因此「祖靈」似乎也消失了。故事的開啟,來自於假設這樣的信仰並沒有被遺忘的後續延伸,人們跟這塊土地、信仰上的連結,其實都反映在故事當中。
以阿美族的信仰概念出發,建構起《無神之地不下雨》的故事跟世界觀——創物者是來自一片混沌,透過夢境而創造世界,換句話說,我們都活在神的夢境裡,所以祂無所不能,卻也無能為力,是好夢、是噩夢,都取決於活在夢境裡的人類。這也是故事慢慢開始延伸到後來,會跟「環保」有所扣連的關係。
一般民眾所認知的環保,大多是要去保護環境的概念,但編導這次希望翻轉的,也正是這樣的觀念。壽司編提到,這個世界隨時都在改變,其實嚴格說起來,從人類有文明以來,人類就是一直被環境所保護著的,這才是真正的環保,就誠如故事當中Kawas的祝福一樣,故事希望藉由神跟人之間的關係來說明、也帶給觀眾不一樣的環保意識——當環境祝福我們的時候,我們就是恩典;當環境不再祝福我們的時候,那就是惡靈、造成災害。
高質感序場的打造 以童話故事來帶出主題
此外,看到現在同樣讓諸多觀眾覺得驚豔的,就是序場的處理。製作人分享,其實是由導演先提出要採「童話故事」這樣的方式來帶出每一集的主題,這點也是壽司編相當贊同的做法。因為童話故事的方式,呼應了阿美族的歷史觀,是以神話故事的方式來口述歷史傳遞。導演也以第六集「眨眼睛的人」作為例子,看起來很奇幻的故事,但當它是建立在Kawas的世界裡的時候,可以更切中主題,也更幫助觀眾進到這樣的世界觀。
完整13集都有序場的呈現,不僅讓洪子鵬直言「很厲害」,更同時表示其實他總是會很期待壽司編寫來的序場,認為相當能夠輔佐敘事,而導演自己拍、也了解完整故事的狀態之下,更發現很多線索、答案都藏在序場當中,壽司編也說,其實序場是每一集寫完之後才會回頭來寫,甚至像第四集的序場是整套作品完成後才回來修的,希望能夠用彩蛋的方式來呈現。製作人提到,序場這次選擇跟廖若凡合作,畫風呼應童話故事的主軸,更同時帶有寫實跟有點抽象的世界觀,很吻合《無神之地不下雨》。不過在配音的部分卻讓製作人一度傷透腦筋,最後選擇由演員徐詣帆來配OS,能夠肩負著祖語配音、且同時擁有起承轉合的戲感,讓序場更顯精緻與質感,充滿意境。
音樂也是《無神之地不下雨》中相當加分的一個環節,製作人便提到,《無神之地不下雨》是第二次與滾石合作,有足夠的時間、也有好的夥伴,才能夠打造這些經典、好聽又相當符合故事需求的曲目。像是片頭磅礴末日感的歌曲《最後一秒鐘》、片尾對世界吶喊般的《雨 不停・流》,還有包含插曲中積極之歌、浪漫甜蜜、男主角心聲、治癒之歌、召喚之歌,一開始就將這些需求跟定調確立出來,讓滾石更能夠有創作空間,尤其「治癒之歌」跟「召喚之歌」這兩首劇本裡有特別提到的歌,製作人也提到是當初經過多次來回溝通來產出的成果,也讓主創團隊相當滿意。
困難情節的背後秘密 「時光倒影」跟「眾神撤離」都不簡單
除此之外,主創團隊也特別分享,在故事當中有兩個相較之下覺得最困難的部分,分別就是「時光倒影」及「眾神撤離」。導演提到,最難的是執行這樣的概念,例如要怎麼讓觀眾感受到時光倒影?誰又是誰的時光倒影?不能夠讓觀眾混淆、加上要怎麼透過畫面去呈現,而製作人也不諱言,看到劇本當下最擔心的也是這個部分。不過導演也偷偷透露分享,「時光倒影」的呈現會是故事後半段非常精彩的地方!
而另外「眾神撤離」的部分,也讓製作人侃侃而談。在劇本上四個字的說明,卻讓她苦惱許久,要怎麼呈現「眾神」?也因此跟造型還有編劇討論了很多、且各式各樣的神,壽司編表示,在場景的設計上,想法是類似於像是小年夜那種返鄉、回家的感覺,所以想像是包含港口、車站月台等,希望打造畫面的多樣性。在有限的資本之下去做創意,呈現出來的即是努力討論的結果。
在服裝部分,也是經過一番討論。故事的世界觀雖然是泛靈信仰,但是這些Kawas都是已經在這個世界上生存很久的存在,所以在造型上會比較現代,希望不要讓「神」有太過跳脫的感覺,反而會讓觀眾出戲。
每一個細節的考究,都是讓這個架空題材的《無神之地不下雨》如此精彩好看的原因,不僅是從戲劇本身,也可以從主創團隊的訪談當中感受到他們企圖挑戰與嘗試的野心,以及對於台劇的一份使命感。下一篇將帶大家進到《無神之地不下雨》的角色世界,了解當這個架空世界建構起來之後,各個Kawas以及人類形成的背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