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陪著他一起度過細水長流的日常,而他願意陪你一起體驗雨中騎車的瘋狂。』
對我而言,《童話故事下集》是讓我眼睛為之一亮的一部台劇,而這個「驚豔感」其實不是在於我一集接著一集,欲罷不能地看下去才有這種感受,是在我看到劇名、理解整個企劃背後的概念時,就已經相當喜歡。如果要把愛情或者說婚姻分出節點,或許從婚禮那一刻,宛如童話般的享受到那樣幸福的滋潤,仿若深信不疑那句「從此王子跟公主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可是現實中,大家都知道,這「下集」的開始,才是真實考驗。
整體故事透過林宜玲有點潑辣、相當「人間清醒」的角色,一語道破許多讓人不禁會心一笑,卻又感受到犀利力道的婚姻真相,那些讓人忍不住點頭稱是的金句,某種程度也像是所有女性的集體經歷——而正是我覺得很有趣的地方,就跟柯佳嬿在專訪中提到坤達看這部作品時,常常會因為曾學友某些行為舉止或發言而笑出來,而那些甚至是柯佳嬿可能不那麼理解笑點的地方——我覺得不論是男性、女性,或者是單身、已踏入婚姻,是否有小孩,都會在這部作品中,找到一些共鳴。
有趣的是,正是如此寫實,所以才更看出這些細節中的荒誕好笑。
「童話故事下集」的發生,是兩個人更加緊密的生活相處之後,產生更多磨合的過程。那些在「上集」當中的貼心舉動與浪漫場景,都會在下集過程當中,莫名產生一種倘若隔世的感覺。例如宜玲想結婚的原因是,是看見那個當時會因為自己在忙,而默默幫忙買衛生棉與衛生紙,甚至還幫忙倒垃圾的曾學友,大抵也沒想到婚後會發生連 Pizza 被「裸體」放進冰箱的傻眼情境吧。
宜玲那句「可惡之人,也有可愛之處」的感觸,是她心中的轉折,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是我覺得這部作品非常有意思的地方。正因為在故事中發生的事情,其實都不至於到十惡不赦,到必須為這段婚姻判死刑的程度,但是還是從大小不一的事件裡,可以透過宜玲的爆炸,看見彼此的真實在意。
對於看劇的觀眾亦然,同樣的戲劇情節,但是每個人會覺得「最無法忍受」的並不相同——例如於我而言,最介意的,大抵會是沒有經過同意就把共同積蓄外界親友這點——就連觀眾,可能都有不同的看法,更遑論生活中有如此多大小事,會怎麼觸碰到對方的地雷點,其實說穿了也難以預測。
於是我覺得,這部作品,更凸顯的是一種在愛裡當中的成長跟磨合,在婚姻當中的相處,在於有效溝通,或者說,願意溝通。
挺喜歡的一個小細節是,當宜玲發現那個在靈魂之伴 APP 上與自己相談甚歡的 Rain,就是自己的老公曾學友時,她驚訝的發現自家老公透過線上溝通的方式,有多麼侃侃而談——於是面對那個一度造成宜玲心結的外遇疑雲,她縱使憤怒,脫口說出自己「滾開」,可卻是用一個學友更有安全感的方式,對她訴說著自己面對面時,可能說不出口的話。而那些,都是他極其迫切想要傳遞給對方,卻總是弄巧成拙的真心。
其實兩個人的相處,都會有自己的小默契,也都會有自己最舒服的溝通方式。縱使很多人覺得這個結局的設定,似乎有點回到「童話故事」本身,但我卻因為這一個環節的設計,默默加了很多分。
說到交友軟體,我覺得也有一個小巧思在於兩人的命名,明明都是想要紀念同一天而取的匿名,可卻一個記得那天的 Sunny,另一個人記得那天下了雨。這或許也反應了,這對夫妻,本就互補。
縱使我是在後來劇組的分享中才留意到角色在服裝色系上的設計意涵,但確實在觀看過程中,會突然有「柯佳嬿這次飾演的角色,好像穿著風格跟以前角色蠻不一樣」的感覺,而在看過導演分享之後也才發現,確實相較於以前的角色,好似更加活潑、外放,更加具有能動性,且著實更真性情一些。
這一次在《童話故事下集》當中的柯佳嬿,某種程度上很像是看見每次接受媒體聯訪時的柯佳嬿,有一種很具有個人風格的幽默詼諧,而當這樣的特質被放到喜劇當中時,就讓宜玲這個角色,很有一種獨特的喜劇節奏。甚至你會覺得某些反差,讓這個角色更加可愛寫實,例如感覺總是比較走文青、氣質路線的柯佳嬿,瞬間性地罵出髒話或者「呷賽啦!」這種對白石,都會莫名有一種替觀眾之口的解氣感。
或許正是因為在故事中看見了宜玲在與同事相處的模樣,才更覺得與公婆同住的宜玲、忍受媽寶老公的宜玲,是否有些「委屈」?我想確實有其做為媳婦的難為之處,不管是婆婆有意無意的暗示,又或者像是後來決定備孕後的各種「建議」,但我始終覺得,宜玲的選擇不是屈就,不過就是一種,婚姻的常態。
回歸到「童話故事」的本質,愛著對方的初心,是需要時時刻刻被自己提醒的。當然在劇末的和解之後,「下集」的正在上演,一定還有很多未解的矛盾習題,但那也就是真實人生吧!關關難過,關關過,重點是在你身邊的這個人,是你願意攜手一起努力的對象。
我自己也很喜歡宜玲在靈魂之伴 APP 當中的那段分享,對她而言,她在意的,是這場婚姻的馬拉松當中,她希望自己的另一半可以跟著自己一起奔跑,有共同的目標前進,而不要讓她有獨自在努力的感覺;而在是否搬出去的這件事情,又或者是宜玲對生育有恐懼這件事情,我覺得都是透過講開,讓彼此知道對方真實的想法——到底想不想搬出去?爲什麼不願意生小孩?在這些背後動機目的,都可以更開誠布公的討論之後,也才有足夠依據,去做出對彼此都不委屈的決定。
題外話,讓很多網友特別有共鳴的一個幽默設計,莫過於在傳統亞洲家庭當中,到最後都化身為沈默角色的「盆栽」代稱,不光是學友的父親,也包含了他的大伯、二伯,那幾乎沒有存在感的噤聲,某種程度上幾乎可以想見,可能那也是未來的學友——但在那場把床搬回二樓的戲碼裡,同住屋簷的四人,或許在那一瞬間,也才真正感覺到屬於家人的凝聚吧!
在長年少鹽少油、對宜玲來說就是「沒有味道」的健康料理當中,本以為委屈其中的只有宜玲,卻發現在婆婆出門後,所有人都迫不及待的想要「破戒」,看到 Pizza 外送的出現,瞬間有一種所有人集體做壞事的感覺。那些美其名是為了家人好的行動,偶爾難免會造成一些負擔跟壓力——可是當學友不孕的事情公諸於世時,聽見婆婆分享她對學友的呵護備至,其實其來有自時,那一瞬間好似也能讓宜玲有更多一點理解。
蠻喜歡那場戲碼在於,當婆婆自責於自己或許做得不好時,是宜玲用自己的幽默告訴她「你一定做對了什麼」。即便不孕這件事情,可能並不會就此在這個家中雲淡風輕,但最起碼在那一刻我會感受到,不論學友跟宜玲做出什麼決定,這終究會感受到所有家人對他們的支持——即便有時可能某些關心,會失了些邊界感。
坦白說於我而言,不管是學友公司的小鹿學妹,又或者是「博愛」藥師,都是一個強化外在誘惑的角色,對於劇情的推動,我不覺得有太強烈的幫助,也不見得加分——我會覺得,這兩個角色,甚至是宜玲的導演前男友,都不至於讓我覺得讓學友跟宜玲動搖,好似只是更加表態彼此的誠實與對婚姻的忠貞。但由於整體節奏還是相當明快,我覺得還是瑕不掩瑜的。
張人偉這個角色,作為宜玲的大學同學、現在的工作夥伴,可以發現他們在溝通上的默契,以及在同樣背景之下,兩個的價值觀跟想法,是更不謀而合的。誠如張人偉在那晚的飯店裡跟宜玲分享的,他甚至幻想過兩個人的婚禮——那種很 cool、很特別,不太符合一般婚禮形式的畫面,完全可以在那個敘述當中,感受到這是曾學友不可能提出的想法,以及在那樣的家庭之下,不可能發生的婚禮。
他其實是知道她的,知道宜玲骨子裡有自己的叛逆與張狂,也懂她內心的想要與不要,可是卻也因為明白,所以更知道即便是常常嚷嚷要離婚、抱怨著老公的宜玲,甚至是他自己相處的學友,他都知道,宜玲其實並不會動搖。有些人的愛情,渴望與自己相似,是那一種宛若在全世界尋尋覓覓,才終於找到那塊自己契合的、缺少的角;可是卻也有些人渴望的是一種互補,你可以陪著他一起度過細水長流的日常,而他願意陪你一起體驗雨中騎車的瘋狂。
我並不覺得宜玲是委身於什麼,而是在這段關係中、在這趟生命旅途中,她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罷了。所謂的愛情「清醒」劇,或許不光是說著那些縱使時至今日,女性意識已經逐步提升的現在,仍然有一些我們抗拒不了、卻又必須面對的匪夷所思,例如女性對於婚育角色的被期待,又或者仿若是世界開自己玩笑的世俗枷鎖;也同時是在多重選擇之下,即便偶爾也會質疑自己決定,可終究清楚明白自己的每一個選擇,都是經過深思熟慮。
童話故事的上集有愛,可愛的形式與濃度不會一直都在,於是「下集」的存在,是愛的考驗,也是真實人生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