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

【電影】阿姆斯特丹


『亂世之下,更需要英雄這樣一個仿若精神指標的存在。』

阿姆斯特丹|Amsterdam

導演 / 編劇: 大衛歐羅素
演員: 瑪格羅比、克里斯汀貝爾、約翰大衛華盛頓

去年 DISNEY+ 宣布即將在 12 月上架這部電影時,就已經排入我的待看清單當中,坦白說我對這部電影抱持著很高的興趣跟期待,不光是因為導演,很大一個部分倒更是因為故事本身。我對於這種回到過往時代的作品都有一種格外著迷的感覺,某種程度上像是被那個非現代的氛圍跟華美給吸引般。像是之前的《看你往哪跑》,對我來說就是一部很典型的例子。

另外一個部分,當然看到是《派特的幸福劇本》跟《瞞天大佈局》的導演新作,自然是有一定程度的加分——雖然我必需說,這兩部片都不算到我個人會極度推崇的作品,可是對我來說導演的名字很多時候也像是一個品牌一樣,會有一定程度的信任跟期待——儘管可能不是每一次都有帶給我驚喜,但下一次有新作品時還是會默默加入清單中。


會特別提起這個前情提要,其實也是因為想要表達一下我對於《阿姆斯特丹》的失望。雖然有點非戰之罪的是,我其實可以理解導演是希望透過一個犯罪類型的包裝,來探究他試圖借古諷今、點出目前一些社會現狀的野心,甚至我覺得可以感受到他對於這起歷史事件其實有一定程度的觀點投注在電影當中——從故事裡哪個角色是正反派,就可見一班。但對我來說,或許因為我本來就是更因為「犯罪類型」而選擇來看這部電影,所以對我來說會有一種這一塊對於懸疑的期待沒有被滿足的感覺。尤其是,坦白說我覺得剛開始的經營蠻引人入勝的——重逢領袖般尊敬的人物,卻是天人永隔,在其女兒委託之下進行驗屍,進而發現可能有被毒殺的疑慮——在這一切都鋪陳的逐漸上軌道的時候,女兒在這時突然臨陣脫逃,甚至慘死輪下,因此伯特跟哈洛,就此成為頭號嫌疑人。

在這樣起手很完整且吸引人的開場之後,理論伴隨著伯特兩人的查案,開始抽絲剝繭,可是故事卻拉回到了戰時間,從過去,重新講述了兩人的相識、以及帶出了瓦樂蒂這個人,而在阿姆斯特拉的時光裡,被刻意描繪地像是遺世獨立的桃花源一樣,他們不用顧慮、也看似更加回歸自我的本性,可是這樣像是烏托邦的地方終究不是長久之計,於是他們選擇回家、選擇別離,也就此各自展開新的故事。


爾後呢?坦白說,在劇情推展之間我恍神的次數很多,甚至有更多時候是出戲在驚嘆這部作品的卡司,故事越推展到後面,最開始的命案好似到中後段完全不被關心,而大量的對白塞滿了劇情,可對觀眾來說卻有一種隔靴搔癢的雞肋感。甚至,倘若這些陰謀想要表達的是一種為了信念而做出的行為,然而卻在故事最後,我仍然沒有感受到電影中角色為了某個價值而戰的感覺。

我甚至還為此把最後的聯誼會看了兩次——不太確定我是不是錯過了什麼,但對我來說都仍然有一種到最後,突然有個人就跳出來承認了一切犯行,以及對於獨裁政權的一種著迷跟嚮往,就連這樣的動機,我覺得前面也都有一種埋得太深的感覺,尤其我覺得某種程度上這個歷史事件(改編自美國 1933 年發生的華爾街商人政變)對觀眾來說可能比較陌生的狀態之下,真的會覺得比較難懂,也顯得劇中角色顯得扁平。

有那麼多大咖卡司但卻沒有好好應用發揮的感覺,以及敘事上有一種不明就以的混亂感,是我在看這部電影的過程中不斷產生的念頭。


但或許在最後的聯誼會上,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是勞勃狄尼洛飾演的吉兒·狄倫貝克吧!當他上台發表演說時,台下因為贊同而揚起的澎湃與鼓動,在那個當下我覺得不只是對這些戰時的英雄,也有一種為這部電影穩定軍心般的功用。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這個世代,有勳章的英雄們受人推崇,但其實卻也經歷了太殘酷的第一線戰爭,某種程度上我覺得領袖在這個世代之所以重要,可能也是因為有這樣的共同經歷,讓他們無所適從的時候有個可以追隨的對象,誠如在戰場上一樣。我想起《信用詐欺師電影版:英雄篇》提到的,亂世才是需要英雄的時候。

只是這一點,卻被有心人士利用了。
「愛情是種選擇,不是需要。」在伯特弔詭的婚姻關係裡,到頭來他也才真正看清自己始終因為身份地位而被輕視這一點,也像是終於願意清醒。但不論是在劇中如瓦樂蒂的愛情、或者是藝術,我覺得有太多東西可能都太過沾到一點邊的感覺,該有的層次沒有藉由這些有深度元素的注入而加分,而較為通俗的情感線也沒有因此讓觀眾為之動容,造就了最後整體看來更混亂跟碎片化的感覺。

我是真的覺得看完有一種自己花了兩個小時(嗚,我還多重看了半小時左右)做了什麼的感覺啊。

圖片來源:網路
✩ Follow Me on 粉絲專頁 │ 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