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

【電影】我是自願讓他殺了我


『每一個以愛為名的行動,其實有意無意間都會傷害到其他人。』

我是自願讓他殺了我 | You Have To Kill Me

導演:詹淳皓
原著:逢時《我是自願讓他殺了我》
編劇:吳思穎
演員:鄭人碩、蔡淑臻、薛仕凌、余晉、尹昭德、趙逸嵐

在《追兇500天》之後,對七十六號原子這個公司算是稍微開始有點關注,也因為《我是自願讓他殺了我》聚集了包含鄭人碩、蔡淑臻以及薛仕凌等我自己覺得在演技上很有保證的演員,提升了我對這部作品的關注。不過坦白說,剛開始我還一度以為這部作品是劇集啊~直至上架Disney+的時候我才注意到這是一部電影(還是算電視電影?現在因為OTT的登台,界線也變得越來越模糊了)。

繞回正題,雖然在網路上好像沒有興起太高的討論度,但整體來說覺得這部作品還蠻不錯的,也有一種好久沒看到台灣出現這類型作品的感覺,而演員的表現也一如我一開始的預期,都有讓人驚艷的表現,就連鄭人碩我覺得好像都有讓我覺得展現出比較不一樣的一面。


或許是因為從故事剛開始,那種決定要求婚的情節設定,讓鄭人碩飾演的周行刑警在最開始當中有一種有別於以往呈現的硬漢形象,更強化一種鐵漢柔情的樣貌,與此同時,伴隨著命案的發生、聯繫不上女友「陳凱欣」,甚至於最後發現死者就是自己熟悉的女友時,一瞬間的崩潰,在故事的剛開頭就帶給觀眾極大的衝擊力跟震撼力。也因為「死者就是最親密愛人」的這個設定,我覺得讓這個角色在辦案上一些無法讓自己冷靜的場面,都顯得有更多額外的情緒——更甚者,當他開始發現自己曾經深愛的「陳凱欣」,其實另有其人時,對比過往回憶的浮現,開始產生了一些內心的疑竇——我真的認識這個女人嗎?

甚至我自己覺得很精彩的是,一個或許在這樣的命案為主、懸疑氛圍經營相當成功的故事當中,為數不多的感情戲份,卻意外地畫龍點睛。不光是薛仕凌的部分(這個後續再談),甚至就連鄭人碩身上都有超乎我想像的細膩呈現。一句「如果我被殺了,你會幫我找兇手嗎?」的疑問句,像是情人之間的撒嬌寵溺,但事後回想他才明白,或許這是實為林靜的假陳凱欣,當時已然規劃起了整個復仇計畫,而將會積極為她找出兇手的周行,也是計畫當中的一部分。


那種伴隨著命案逐漸撥雲見日之後,延伸而來的種種衝擊,其實我覺得都是撼動著周行對於林靜的認知與信任,或者說,對於這段感情的不再具有把握。他縱使在發現陳凱欣並非女友本名的時候,就意識到了自己有一塊不知道的、屬於她的過去跟秘密,但是卻在後續追查過程當中,甚至在於發現薛仕凌飾演的王御澤這個角色似乎試圖隱瞞些什麼的時候,一切真相大白之際,其實我覺得還蠻印象深刻的是,他其實發現了自己一度產生懷疑的愛情,是無比真實的。

存在林靜心中的復仇計畫,其實在她因為失去孩子而崩解時,也許就已經悄然成形,只是當王御澤注意到林靜因為跟周行在一起而有所轉變時,一度以為林靜已經放棄了這樣的念頭——某種程度上,我覺得林靜跟周行交往期間,或許真的有試圖讓自己改變、或者放下,但終究還是有一些現實面的刺激,讓她無法放下過去,又或者說,作為一個母親的負罪感跟自責,讓她沒有辦法拋下失去的痛苦,重新開始接納幸福。

對我來說薛仕凌的角色王御澤之所以迷人,或許是因為他自始至終都是一個旁觀林靜痛苦的人,他竭盡所能地努力,用自己的方式去陪伴姊姊,可終究還是對於姊姊的仇恨、或者說現實面的殘酷無能為力。他的這種旁觀、無法真正幫上忙,乃至於最後那份痛苦加諸在自己身上的轉折,是讓我覺得很能夠感同身受的。


林靜以一個幾乎算是殉道的方式,試圖去揭露權貴干涉醫療的不公,她不確定自己這樣的「抗議」是不是真的能夠有所助益,可卻是那個當下她覺得唯一能夠為孩子做的事情。其實早在不論她去找真正的陳凱欣,一度被視為瘋子的那段歷程,甚至是她口述當中那個夢裡——走進一間房子,好似在找什麼卻找不著的夢,我覺得都已經象徵著林靜把自己的精神狀況逼到了極限。雖然在故事一開始,林靜這個角色就是以「屍體」之姿出現,而伴隨著調查,才在這個女人身上發現了諸多謎團,以及在她身上的悲劇——其實,可以注意到的是,故事最開始就已經把像是屍體身份疑雲、兇手是誰都公開,那麼留下來給觀眾最大的疑團,莫過於就是動機。

我想起日劇《前男友的遺言》當中,主角所留下的弔詭話語,對比於李子建口中不斷反覆的話語,那段讓人匪夷所思的辯護,卻在故事中後段反倒像是林靜試圖留給這個世界的遺言。她是自願赴死,以此殉道,藉此想要揭露這一切不公的真相。與此同時,或許也是有一種想要同歸於盡的念頭也說不定。

我自己挺喜歡蔡淑臻在這個角色上的詮釋,恰到好處的謎霧感,以及適當的頹廢與憂鬱氣息,甚至在看完全部之後,縱使在理解這個女人的佈局,卻好像可以感受到那種抑鬱的心痛,因此,即使這一切都是她親手策劃的復仇,卻好像沒辦法讓人對這個女人產生畏懼或者其他心理。也可能是因為,受害者就是她自己吧。


在一個悲劇的背後,或許是因為蘊藏著太多的委屈、不甘心跟痛苦,才如同雪球般滾動著,然後釀造成一個不可挽回的悲劇,例如生命的消逝,又或者是例如一個大好前程的有為青年,也許自此就留下了前科。在整個故事當中,我自己很意外的是,即便可能是造成這樁悲劇的始作俑者李承文議長,好像也可以明白在那個當下,他是為了拯救自己兒子而不惜犧牲他人——這種近乎自私,卻因為身為父母而產生的自我說服,好像也不過是在動搖的過程當中,必須先深信自己所做的選擇沒有錯,才能夠繼續走下去。

可誰的決定是對的、或者又絕對是錯的?不過就是在每個人的立場當中,都會產生難免的自私,誠如身為受害者家屬的林靜,也不過是想要捍衛自己孩子該有的權利罷了。在這個所有人都是加害者,可最後誰也都成為了受害者的故事裡,我發現就像「兇手是誰」這個最早揭露的答案一樣,讓觀眾去思考、或者跟著故事情節推進而產生更多的情緒,這是我自己最開始在看的時候比較始料未及的(畢竟我原本以為就是緝兇類型的類型片啊)。

圖片來源:網路
✩ Follow Me on 粉絲專頁 | 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