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 / 我們與惡的距離

【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 | EP5-10觀後感


『到底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你,有標準答案嗎?──《我們與惡的距離》王赦。』

《我們與惡的距離》因為有編劇、以及諸多演員的加持,其實我覺得早在開拍之際,對觀眾來說,就已經是具有品質保證的作品──不過這幾周以來,看到《我們與惡的距離》的眾多討論度,還是讓人覺得非常熱血沸騰!因為那種共同一起討論台劇、為台劇感到驕傲的熱情跟感動,讓我覺得真的睽違已久。相信有非常多的觀眾看到這一幕,也有難以言喻的感動吧!

不過這齣戲劇之所以能夠造成這樣的討論度,我覺得很簡單的一個理由──就是好看。而在好看的故事之下,又蘊含著諸多討論,而那些被點到近乎麻痺、甚至隱隱作痛的共鳴,都在在包含了我們對這個社會的情感。


而我覺得最諷刺的是,那是既熱情,卻又冷漠的。
坦白說,任何一個討論重大議題的戲劇作品,我都認為作者一定會有自己的認知跟想法,而故事並不是為了宣導什麼,而是去促進觀眾思考這樣一個我們不應該忽略的議題,誠如我覺得吳慷仁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他飾演的王赦、某種程度上來說其實是跟他本人的立場不太相同的(這點如果有follow他的粉絲專頁,應該就會發現),可是他卻透過進到這個角色的過程,慢慢去延伸思考,而這,其實也是《我們與惡的距離》對現在的台灣社會最大的意義吧。

不管是這一場因為李曉明的槍決之後的宣洩,或者是經歷了喪子之痛之後的一度「妥協」,最後,那個「溫暖的王律師」回來的時刻,與美媚的對話,也都讓人覺得揪心萬分。我特別喜歡曉明的槍決之於他的衝擊──在收放自如的詮釋當中,有力道的去控訴、卻不是恣意的批判,我覺得他對所有的觀眾拋出一個極大的問題,甚至在那個當下似乎有一點被說服、被拉進某個巨大的黑洞當中。我們跟殺人犯又有甚麼不同?我們用什麼來彌補自己的不安?以及到最後看到陳妤及其家人被二度報導、好像好不容易重新開始的人生都功虧一簣時,那一句「殺人有什麼難的?」,才發現,我們都可能不小心就跨越了那條線。


只是那條線,又是什麼呢?就像王赦說的,到底什麼是好人、什麼又是壞人呢?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非常豐富而多元的面相跟立場,而就事件來說,我覺得可以說是雙線並行──而我覺得到最後形成了對照組,呼應了王赦的理念與堅持。李曉明的時候他失敗了,於是,誰也不知道他究竟為何做出這樣的事情,無限的疑問留給家人更巨大的傷痛,在悔恨跟痛苦之中,他們好像抓不到浮木的活著;可是應思聰卻是更完整的一個歷程,從發病、就醫、出院後社會的無法理解跟包容造成了他的適應不良,導致再次發病──可是,這一次有一個「契機」讓他說,於是醫生跟社工師、甚至是家人都明白了他心中的那個「結」,這樣才有打開的機會,跟可能。我覺得應思聰這個角色三年後的結局,又回顧了最開始王赦跟劉昭國說的話──讓我覺得其實默默地有這樣的一層意義在。

林哲熹這次的出演讓人驚豔,而是演應思悅的姊姊曾沛慈,則同樣有讓我覺得鼻酸、心碎的部分,尤其是看到她的必須堅強,以及在家人跟愛情之間的兩難。不過,思悅的選擇,終究是承擔了某種程度上的責任,可是卻也更突顯了世人對於思覺失調症的認知不足,凸顯了他們在社會上的艱辛。例如,美媚因為害怕思聰而跌倒,那一段就是非常活生生的案例。而最痛心的莫過於,當你捫心自問,若你是美媚、遇到同樣的情形,你不會害怕嗎?


如果要說「我們與惡的距離」──在這齣戲劇裡,我會覺得是最後兩集提到的,標籤。因為社群的興盛,我們更習慣躲在多數人的圈圈裡,跟著所有人做著一樣的事情,也從不關注我們是否已經在不知不覺裡,用文字、用言語,去把某一個人逼到死角,我們在他們陷入黑暗的時刻,還把最後一盞燈給奪走,讓他們暗無天日,活在沒有光的世界當中。我自己很喜歡宋喬安說的一段話是──她不想要一輩子當受害者家屬,這是代表著她想要走出來、重新生活的象徵,而李大芝也必須自己撕掉加害者家屬的標籤,因為這是她的人生課題。

此外,在《我們與惡的距離》當中,可以發現,推波助瀾地把人推到懸崖邊的角色,正是媒體。
觀眾對媒體的反思在這齣戲劇裡其實是有被著墨到的部分,儘管我覺得有些部分好像會稍微讓支線又岔的太開,可是我自己非常喜歡有「媒體」、甚至主角宋喬安就是新聞台副總監這樣的設定。只是在這樣的戲劇沸沸揚揚地被觀眾所討論時,卻發現很多真實的荒謬事件還是不勝枚舉,坦白說,戲裡、戲外,本身就是一個極為巨大的諷刺。不過我始終相信,如果他們的衣食父母是收視率,那麼我們是擁有一定程度的「權利」,去選擇我們要的媒體的。


當喬平懷孕、一駿的反應說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活在「眾生皆有病」的社會時,說真的,我感到心有戚戚焉。坦白說我自己目前對於社會現實的疲憊感,以及這個近乎病態又讓人感到不安、恐慌的世界,時常有一種不知所從的感覺──而當我走在路上看著很多孩子、又或者是自己的家人時,卻也忍不住在想,為什麼我們必須去適應這個社會?連我自己都覺得不夠美好的世界,他們為甚麼還必須沒有選擇的來受苦呢?那一瞬間,我是能夠感受到一駿的心情的。

可是,卻也同時,就像我起初說的──在前幾集巨大的悲傷之後,我覺得《我們與惡的距離》最後的走向會是一種希望、一種光,一段經歷崩解之後再次站起來的修復過程,或許就像最後兩集一樣,像是一種「療癒」。那些找不到答案且或許永遠無解的問題,永遠都會被討論著,我們也還是會有好多「為什麼是我?」這樣的疑問,可是,在向陽的最後,我好似依然能夠感受到一種光、一種愛,讓我可以去相信這個社會,會因為每個人一點點的改變、多付出一點點的美好,而變得更有溫度。


每一個角色都在故事裡經歷了一段崩解到修復的過程,而其實我覺得還有一個很值得注意的關鍵是──打開那個「結」,才可以真正重新開始,而賈靜雯這次的表演細膩、卻有張力,每一次她的登場都讓我覺得震撼無比,每一次她的哭泣都讓我覺得心碎,不過我自己覺得印象最深刻的,還是因為「喬安姐」的強悍做出了某種對比,讓她最後的情緒潰堤,終於找到了一個出口。在這次的痛哭之前,「喬安姐」的堅強都是一種假裝,你會發現好像有一點虛假、有一點空洞,有一點明知道只能自救,卻好像還是死命著不願救贖自己、懲罰自己的感覺。我非常喜歡賈靜雯這次的表演,她的出演,為宋喬安加了非常多分!而我甚至難以想像台灣有哪一個女演員扛得起宋喬安這個角色。

「希望就在雲後面」,在那麼多值得討論的細節之後,謝謝編劇最後給我們希望的光,坦白說,儘管我已經很努力在書寫,可我依然覺得我有太多想要說的感觸、想要討論的亮點,沒有完整的寫出來。而我希望這是一齣能被記得的劇,不只是一時的熱潮,而是可以在每一次我們試圖透過文字、透過社群、透過網路去傷害別人之前,能夠想起故事裡的那些眼淚。

我們是能夠讓世界更美好的其中一份子,不是嗎?

圖片來源:《我們與惡的距離》粉絲專頁
✩ Follow Me on 粉絲專頁 │ 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