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劇】茁劇場—滴水的推理書屋 | EP3-10觀後感
『又有多少人真的看見,被害者的痛楚與無助?』
跟先前植劇場的熱潮相比,好似茁劇場的整個熱度跟發酵程度不若以往,這件事情興許跟OTT平台的合作有一點關係,畢竟像我自己也算是比較以OTT為主的使用者。不過我自己看完全劇之後,我越到後期會覺得可惜的感覺越強烈,以這樣推理為主的故事當中,總覺得好像為了製造懸念而丟出了太多東西,導致最後要拉回到所謂真相的揭露時、觀眾並沒有太過投入在案件本身——用近期我自己挺喜歡的韓劇《黑話律師》來比喻,觀眾很容易會聚焦在「誰是大老鼠」這件事情上,並且以此展開討論;可是《滴水的推理書屋》如果在不特別看劇情大綱跟介紹的前提,其實我覺得單看劇的過程,很容易失焦、忘記本質是一起性侵犯的連續殺人案。
這件事情我覺得跟支線有點多有些關係,例如為了要讓所有推理社的成員都有「嫌疑」,在設定上讓這四個角色都有其可疑的地方;又或者是中間又特別拉出去的、像是卓氏啤酒等等,都讓我覺得有一種越來越偏離正軌的感覺。
而當故事本身的主軸不明確時,我覺得就會很難真的去引發觀眾猜測、以及產生那種推理戲劇會帶給觀眾一種一起抽絲剝繭的樂趣,甚至就連視角,我有時候都會感到有點混亂。故事要跟著林穆青即使超出自己工作範圍仍堅持不懈的追查、還是要跟著高辰緯從排除自己嫌疑到獨自追查真相?對我來說每一塊都有一點過於分散。
甚至就連林穆青一度因為檢察事務官的權限問題而被苛責,到頭來卻又莫名因為這起事件換了一位負責檢察官,就開始受到重用,不光是在小組內、或者在現場,都突然像是指揮大局的角色——這一點對我來說有一度在觀看過程中產生疑惑,在自己並不是那麼了解國家司法、檢調機構的前提之下,特別將一個重要角色設定在「檢察事務官」,甚至還營造了很多她起初因為自己的推理魂卻礙於職權而被阻撓的情節,到頭來好像又有很大的轉折,結尾時還用她想用別的方式來實現自己正義的說法,解釋她決定轉換跑道的決定。坦白說,這一個角色在這個部分的起伏與轉折,反倒對我來說不太有說服力。
但我自己還蠻喜歡李沐在詮釋上,有一種因為這樣的推理熱情而與其他同事不太一樣,甚至感覺得出她對於案件的執著與堅持這一塊,就表演上,我覺得把林穆青這個角色蠻具體化,也意外地有一種很可愛的地方。
環繞著這四個推理社成員的故事,走到最後卻發現跟大學時期的一樁悲劇有關——所有的一切其實都環繞著那起悲劇,但誠如上述,可能想要埋得太深,導致我真的幾乎到最後幾集才稍微有點這部分的眉目。而一個「阿鬼」的角色讓推理社幾乎四分五裂,多疑的高辰緯也開始把矛頭指向自己人,不論是漏水真相的揭露,又或者是在出版社看到第一名得獎作品《被愛》的作者,都可以在很多顆鏡頭當中發現這段情誼的搖搖欲墜。
但或許礙於篇幅的關係,我覺得從一開始就有一種,好像不太理解推理書屋四人間的關係有多堅固的感覺,這一塊我覺得倒是在有追溯到過去大學時期,甚至還會測試小說當中的一些方式而做實驗的過往,那些回憶場面倒是有達到一些奠基的作用。不然單就「現在」的戲份,好像有一種高辰緯不知為何情緒勒索眾人,強迫參加的感覺。
如果扣連到鍾允文跟雁子創作《被愛》的初衷,甚至在看完最後結局之後、再回頭去想鍾允文等人對於高辰緯的「容忍」,我覺得在前期是不是要更快速地去帶出高辰緯的過去?例如他曾經因為家世、優異表現而意氣風發的過往、後來卻放棄了所有司法考試,眾人不捨看他繼續潦倒、也明白他的個性轉變緣由等等。透過丟一些勾子讓觀眾產生懸念,進而在最後再去帶出影響他至深的那樁悲劇,以及,凸顯出他無盡的自責與懊悔。
坦白說我自己看到連俞涵的客串出演是驚艷的,她是我在最後幾集當中,除了林映彤所飾演的小嵐最後有讓我改觀之外,讓我覺得最有亮點的角色。之所以有亮點,是因為她帶出一個女孩子在面對愛情、想要彌補差距追上對方的努力,卻在意外發生之後不光是遭受到雙親指責,警察的失職、或者是週遭同學的奇異眼光,甚至是不知道怎麼面對自己的男友——「你跟我說一下話好不好」的電話泣訴,瞬間讓我有一種泛淚的感覺!她是多麼樣的無助且渺小,在墜入深淵的時候,卻沒有一雙願意拉住自己的手,雖然是一個讓人心痛的結局,但仿若可以了解對於在黑暗中、孤獨的她,好似這是唯一的選擇。
小嵐的身份坦白說不算讓我太意外,應該說,在寫前兩集觀後感時我就有覺得,以小Q身份來說,這個角色似乎給她表現的機會過少,加上陸陸續續都有弟弟的事件浮出來,始終讓我覺得她應該會跟案件更扣得上關係。不過,我自己是覺得導出是張亭嵐的過程稍嫌突然了一些,但後續不論是跟推理書屋眾人的對戲,或者是在法庭上最後陳述的一席話,我覺得都有一定程度的力道!
故事看到最後,我覺得會對於她的最後陳述那一段印象還蠻深刻,尤其到後來,好似兇手是誰、事件如何發生、手法是什麼都不再重要,只是在那個時刻,發現即使是不被認同的私刑正義,卻也似乎是被害者的一種控訴。
在案發現場放推理小說的巧思,其實都是一場精心佈置的局——儘管對觀眾來說可能就是多認識幾本經典推理作品啦!不過我自己挺喜歡的一個設計是,在最後,推理書屋的成員們一起掩蓋了張亭嵐更多的罪行,或許是出自於理解她復仇的動機,又或許,是也想要為當年沒能為張靚羽做點什麼的自己進行贖罪。在最後,我想到的是阿嘉莎克莉絲丁的那部《東方列車謀殺案》——
整個社會都譴責過他,我們只不過是執行了那項判決。
最後來講講推理書屋的另外兩個角色,也就是鍾允文跟雁子。我自己其實對雁子這一條線比較不解,可能或許因為對於社工師這個角色的不夠清楚,加上當紀君廷這個角色起初是以涉嫌性侵小女孩這樣的身份登場時,縱使寧寧媽媽看似在精神狀況有些問題,我卻也似乎很難對這個角色產生認同,也因此當雁子步步陷入時,我始終都有一種風雨欲來的危機感(坦白說倒真的是鍾允文提出時我才知道這件事情可能會有法律上的問題?);甚至到後來紀君廷這個角色做的一些事情逐一揭露之後,對於這一條線我其實就有一種越發不理解的感覺,尤其,有一種偏離主線感。
另外就是鍾允文的部分,坦白說從手機遭竊、到後來尋回手機,甚至因為被要脅而幾乎是被強暴的那一場戲,讓我感到震撼的程度,對比後來他回憶起過往學生時期的痛苦等等,一整段都讓我還是會覺得有一點心痛,但也同時,呼應到陳景鴻的死亡,坦白說這是最開始我懷疑的對象。不過,想起有一段戲好像是鍾允文有吸毒的感覺?我是覺得蠻可惜的是,起了一個頭、卻草草收尾的感覺,讓前期的經營都有一點浪費了。
我自己是覺得整體劇情過於發散,加上人物角色真的給我一種過多的感覺,不斷延伸出去之後,往往會讓觀眾忘記主軸——儘管最後的確有拉回來,讓真相算是完整的公開,也帶出整起故事的源頭,但或許前期已經讓觀眾覺得相對失焦,我自己就覺得到後期就是特定幾場戲比較讓我有印象而已了,似乎也沒有真相大白的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