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究會嚮往,那個奔放朝向自己夢想的模樣。』
近期在公視看到廣告,發現有好多自己沒有看過的人生劇展呀!我想也是因為近期是很多新作品陸續完成、上檔的日子。會注意到這部《陽光電台不打烊》,其實是因為黃騰浩擔任製作人——他是一位雖然相較之下可能形象比較固定,但卻在表演上是讓我還蠻喜歡的演員,雖然在這部作品裡也有演出,但是感覺是還蠻配角性質,這部主要算是轉幕後工作的作品,也讓我想要看看他對戲劇的野心。
另外一方面,是洪子鵬導演。過去對他的認識,來自於《林投記》、《靈佔》,甚至是《76號恐怖書店之恐懼罐頭》,感覺上都是比較跟恐怖、懸疑相關的路線;也因此,第一次看到他導演這樣的喜劇作品,其實是充滿好奇的。
廣播這個領域的逐漸蕭條,其實尤其身在媒體產業,是格外有感的,或許因為我自己自小的媒體使用習慣,是更著重於電視、網路,所以坦白說,像是那種屬於廣播人的熱情跟使命感,我相對是比較無感。可是這部作品把陽光電台營運的最後一天,經營成一個陰錯陽差的鬧劇——對,坦白說在看到簡介跟廣告時,我真心沒有想到這部作品竟然會「這麼鬧」!完全超出我意料之外的程度,縱使我必須說我中途也有點覺得荒謬到有點尷尬。
不過我倒是很喜歡把時間點設定在「跨年夜」這一點,一年之終,同時也是另一年之初,是很多事情的重新開始,也是形式上的某種道別跟結束。這兩個意義,其實都跟陽光電台的現況,有所扣連與結合。
縱使是一個對廣播媒體幾乎說沒有特殊情感跟回憶的觀眾如我,在故事的最後,卻也意外地會因為這個「結束」而有所動容,尤其我感受到的,是所有人對於這份工作的熱情。儘管一開始,他們或許都喃喃著抱怨自己所做的內容,也許背離初衷、又或許因為各種現實考量而始終沒能夠做著自己想做的企劃跟節目,可是他們對聲音、對廣播,那一份熱忱卻是我會被打動的。
而同時卻又如此奇妙的是,在最後的道別,卻又同時給我一種「開始」的感覺——並不是因為最後那一場,穿針引線地把那個有點早熟的小學女孩跟投資金主連結在一起,讓陽光電台似乎有死而復生的機會;而是在那一場鬧劇之後,看見了每一個人的團結、更放大了所有人的熱情,讓我覺得,即使陽光電台結束了,他們對廣播的熱愛不死,自然就持續on air不打烊。
因為「琪姐Brunch」節目上批評了邪教團體的作風,讓信徒們齊聚陽光電台抗議,算是這一切「鬧劇」的開場——整個荒謬程度,不合邏輯地仿若有一種超現實感,可卻又相較於過往對於邪教的描寫,在這部作品中,更像是純粹的一種盲從。在荒謬喜劇的調性之下,更有一種讓人難以言喻的感受。我倒是不覺得真正想要去批判什麼,但卻透過廣播間被佔據這件事情,像是去呼應了一種侵略性——就某種程度上來說,廣播的領域是真的被「侵略」了,導致熱愛廣播的這群人,只能躲在小倉庫裡,明哲保身。
可他們終究是有熱情的,就像所有人口中的「那個」,無法明說的,是對自己的期待。每一個配角其實都有自己的故事,縱使在有限的篇幅裡沒有辦法讓所有人都有足夠鋪陳的時間,可卻是有足夠的厚度跟鑑別度。
藉由小林這個陰錯陽差的新人,初來乍到之時,卻是電台最後一天營運之日,跟著她的視角去認識了所有角色,而其中我覺得蠻印象深刻之一,就是莊雨潔飾演的「第二代」瑪尼,倒不是不合的這個部分,而是那種因為要守住既有觀眾而必須有的偽裝跟模仿,而沒有辦法真正以自己的聲音做節目這件事情,這一個背景設定是讓我覺得很有感、也覺得很可以發揮的。
而相較於這些真性情的存在,就更凸顯了小林真正要面試的公司,滿口的夢想跟未來,有多麼虛偽——她之所以「清醒」,我覺得不只是因為發現學長對自己的不真誠,也或許是因為,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麼的她,再看見了這群廣播人的熱情之後,也很渴望找到一件自己能夠如此投入的事情吧。
縱使聲音再小,只要發聲,就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