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無選擇,她只能為了家族犧牲,成為孤單的棋子。』
《于氏王后》起初是因為演員卡司而話題性高,爾後漸漸地因為其 19 禁古裝劇、女女床戲以及大尺度裸露等關鍵字而受到關注——實際上檔之後,評價其實是蠻兩極的(美術的歷史細節考究也是其一討論,但因為我對這塊的認識並不多,所以就無從分享)。坦白說就故事本身我覺得有吸引我,那種暗潮洶湧與危機四伏的政治角力,甚至是每一個在政權鬥爭之下的選擇跟妥協,都是讓我覺得很迷人的部分。
但是我卻也會覺得很多細節,甚至是某些前因後果的交代,好似反而都是後期透過一些新聞稿內容的曝光而讓我注意到,戲劇推進間,好似都容易被忽略。而這些事情的著墨於我而言是幫助故事推進的重要關鍵,可是可能礙於比重考量——可能想把更多重心放在「場面」上,所以就相對被犧牲了。
所以看完前四集,我確實也可以理解為什麼很多觀眾對於鄭柔美的大尺度突破,抱持著一種「不確定是否有必要」的態度。
尤其在前幾集來說,光是五大部族,人物數量就多到讓觀眾可能需要一點時間才完整認識,更遑論在政治當中錯綜複雜的利害關係,更添繁複。目前戲劇看起來有一種,試圖把一個很龐大的故事俐落處理,可是在濃縮的過程,僅保留了可能在商業考量上會創造話題,或者是拍攝當下的辛苦、以及主創團隊的部分私心之感——所以有一種,比重安排上有些不是很理解,同時,也容易產生多數觀眾所感受到的「刻意」感。當然亦有可能,是礙於篇幅,從起初預估為 2 小時長電影,調整為在 OTT 上架的影集版本,難免節奏上的拿捏就會有挑戰。
所謂的蓄意安排,其實對觀眾來說是可以敏感地察覺,而當觀眾在觀劇期間強烈感受到某種具有明確目的的安排時,我覺得那種出戲感就會非常明顯。
但關於鄭柔美飾演的于順,起初從于正熙陰錯陽差代替姊姊于順遠嫁當時身在邊疆的高男武作為起點,就看出這個角色的自私——當初不想去冰天雪地,也因為耳聞高男武的暴戾與醜陋,所以選擇逃婚,讓妹妹為了家族被迫代嫁,可是當後來發現百聞不如一見,甚至高男武登基為王,她又開始覺得不甘,認為自己才應該是這個國家的王后。
于順的貪婪自大與自命不凡,或許也是她自小認定自己是王后之姿,所以才會有一種「被搶走」的剝奪感;可故事卻又透過種種情節顯是她的愚昧,不管是被嫉妒所蒙蔽,或者是被設計釀成憾事,都凸顯她實際上的德不配位,且智謀不足以匹配王后身份。
而陰錯陽差造成了帝王之死,于順當然明白自己的罪過,以及東窗事發必然迎來的死亡,所以她膽戰心驚;而于正熙不僅有著要在 24 小時內帶回三王子進行「娶嫂婚」的任務,更有著想要查明高男武死因的使命感。在第四集最後,已經發現國王並非負傷身亡,而是被毒死的事實,後面四集在查明真兇以及背後陰謀的鋪陳上,可以想見又是一番腥風血雨。
于正熙讓人印象深刻的,其實還有在討論兵法陣仗時,有著跟高男武相似的想法——從小時候的片段看出她的巾幗不讓鬚眉,以及懂得政治的謀略算計,甚至在朝廷之上,確實有其霸氣跟魄力,坐在那個位置。在那個時代之下,更有一種可惜並非男兒身的感嘆。
一度擔心她是否功高震主,引來殺身之禍,卻不料頻頻被提及罷黜廢后的緣由,僅是因為沒有子嗣,更是讓人感慨萬千。
另外也特別想提到的是——其實我自己在觀看的時候,我就曾經感受到全鐘瑞飾演的王后,好似少了一點所謂「母儀天下」的風範?甚至就連走路的姿勢,都好像跟既定印象中在韓國古裝劇出現的王后不太雷同(卻也讓我忍不住想起,《王后傘下》當中那位總是疾行的林姀怜)。於是我就在思考,當我們既定印象認知「王后」應該要有的樣子時,是不是就已經被偏見給侷限住了呢?
但確實,相較於全鐘瑞飾演的其他角色,于正熙一角顯得少了一些靈動感跟生命力,會有一種前幾集都還在鋪陳前因,期待「後果」的爆發,看見她不一樣的表演力道。尤其從出嫁邊疆,與高男武的兩情相悅,到後來成為一國之王、后之後的嫌隙與不再交心,也更是讓人心傷。
戲劇場面磅礴浩大,而伴隨著國王的駕崩,各方勢力更是伺機而動,其實光是金武烈所飾演的乙巴素,就感覺應該還有其他發展——不管是忠心耿耿,一切都在于正熙的控制之中,又或者是有其他陰謀與異心,其實在第四集都有一些線索。或許因為集數的拆分,我覺得蠻明顯有刻意經營第四集末的破口,留下很多伏筆跟懸念,讓觀眾更期待下半部的上檔。
雖然在新聞點上,有蠻大篇幅強調像是池昌旭跟鄭柔美的激情裸露床戲、或者是蒙面侍女裸身口含薄荷冰塊為其降溫等等的情節,但我覺得池昌旭這次最大讓我耳目一新的,反而是從既定印象中比較文質彬彬的角色,挑戰這次極其粗獷,卻又在細節處理上看見鐵漢柔情的角色——刻意讓王后看見不堪入目的場景,傳出夫妻感情生變,實為是對于正熙的保護。
而接下來將登場的,是以殘暴聞名的三王子高發岐,也是于正熙出發去「求婚」的對象——在權力爭奪之中,下半部必然風起雲湧,而李洙赫的演出也讓我相當期待。坦白說這種有點邪氣、感覺有點壞的男性角色,真的由李洙赫出演相當迷人啊(加上古裝,立刻想起了《夜行書生》的吸血鬼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