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複身犯


『身處怪物橫生的世界裡,又如何能讓自己不成為怪物呢?』

複身犯 | Plurality

導演:蕭力修
演員:楊祐寧、張榕容、王淨、林哲熹、陳以文、李銘忠、劉修甫

在口碑場期間去看了《複身犯》,坦白說在週日下午的場次、票房狀況並不良好,雖然不算是正式上映,但感覺也是值得堪憂。因為《麻醉風暴》的好評以及之於我的意義,對於蕭力修導演的作品其實是會有特殊感情的,這也是驅使我會在口碑場期間就先去看的關鍵。(近期太忙,不然其實我最想看的是《緝魂》;《我沒有談的那場戀愛》評價似乎十分兩極,也讓我有點卻步)

《複身犯》從剛開始就速度飆很快——前期試圖帶給觀眾的一種混亂感,無疑是一種增加懸疑感的方式,可是卻讓我覺得有一種過於炫技的感覺(這一點會讓我有一點聯想到《麻醉風暴2》,資源多了、誠意有了,但是故事的本質卻好像被犧牲了)。


一開場就來一個公車的大爆炸,斥資的大手筆完全反映在畫面呈現上,而呼應到一開始的廣播、公車爆炸到警察分別審訊王庭、邱俊生及廖志輝等人,直到最後一顆抓著李銘忠抓著楊祐寧去照鏡子的戲,才揭開了意識上傳技術的真面目,以及同步揭露了公車上無人生還的真相。開場的節奏明快,讓我一度覺得要是遲到、沒能看到前面的觀眾真是太可惜了,而讓我震驚且感傷的莫過於,那竟是全片裡面我最喜歡的處理。

一連串的資訊搪塞,在建構新技術的必須之下,似乎可以勉強說服自己是為了了解一些內容、幫助劇情的推展;可在腦內意識空間的各種現象,包含楊祐寧必須在其中去追尋,找出兒童失蹤事件的所在地,卻花了太多時間,透過畫面去強化那種紛亂感。畫面的處理看得出野心,可我卻覺得有一種在那些意識的場景都顯得過度與故事抽離。以我來說,我是沒有看過簡介就進戲院的觀眾,的確花了很多時間、還排除那些只帶給我「與楊祐寧的角色相同等級的混亂感」的情緒,才能釐清整個線索。


甚至在看完之後回頭去看那些簡介、大綱、文案,都好像比故事呈現上還來得更清楚、更吸引人…

在各大相關報導上都強調楊祐寧切換人格的精湛演技,坦白說,楊祐寧的表演一直以來對我而言沒有太大的記憶點,而這次在轉換上縱使沒有過度讓我覺得震憾(例如《魂囚西門》的謝盈萱有在一瞬間讓我感覺到震懾),但還是看得出來他很努力在各個角色之間做出鑑別度,尤其像是公車上的幾個角色人格特質都很明顯,其實也讓楊祐寧很有可以發揮的空間。而之所以震撼感不強烈,我自己是比較傾向覺得,在前半段過度去強調那種畫面跟聲音呈現上的撲朔迷離,導致我覺得力道好像有點被分散了。該是楊祐寧凸顯出來的地方,卻好像被稀釋的感覺。

更遑論我覺得,在故事發展中,作為最大懸念的一個轉折點,卻其實在故事前端已經造成了觀眾的混亂——我覺得倘若是對這類型有研究、比較常看這類型作品的觀眾,應該可以在還蠻前期就發現了這個最大轉折。不過我自己是有點是懂非懂,在電影播映間甚至還花一點時間思考一下整個邏輯規則。


故事越走到中間段,卻越覺得故事有一點碎片化的感覺,俯拾即是的線索們,卻顯得雜亂無章;每一個應該有故事的伏筆裡,例如刻意在造型上去設定李銘忠飾演的刑警是獨眼龍,就會讓人猜測是不是有故事在其中?但沒有。

又或者是在故事裡的離奇兒童失蹤案件當中,兒童的共同特徵——我覺得流於一種刻意的說理,甚至到牽強的地步。而過於表面的把這部分簡單帶過,用父女感情、一句像是SLOGAN一樣的主軸,卻也連帶導致給我一種動機過於薄弱且讓人不解的感覺,更增添了對故事的匪夷所思。感覺扣緊了「怪物」這個詞彙,卻又同時覺得不太知道扣到的是哪一個面向。

我感受不太到每一個角色驅使他們前進的動力是什麼,甚至我在嗅到危機感的同時,卻不太懂真正應該害怕的是什麼?這是我一直覺得有一點困惑的地方。


但若要說到全片最可惜,我會說是張榕容飾演的這個角色。喪子之痛讓她心生內疚跟懊悔之餘,也讓她選擇投入了這次警方的查緝,縱使坦白說是為了救孩子而選擇協助,但是將意識上傳到所謂的載體內,甚至是讓植物人得以「借屍還魂」,這件事情在道德上其實也是有瑕疵跟爭議的吧?但這次在劇本設計上,硬塞了科學家、母親兩個身份給宜鈴這個角色,可是卻不見科學家的偏執與聰慧、母親的執著與糾結,甚至少了內心應該有的掙扎,讓她整個角色是沒有很跳出來的。相較之下,像是王淨在車上從原本的口出狂言,到後來聽到博士的故事之後而語調轉柔,像是感慨著自己的原生家庭——那一瞬間的情緒,反而讓我更加印象深刻。

電影結束之後,一時之間有一種不知道怎麼反應的感覺,說真的我還是很欽佩這次的野心跟整個命題,讓「人格分裂」這樣的題材在國片中得以出現;可是在沈澱過後卻覺得有太多我自己不太理解,或者說是需要透過額外查詢資料跟創作者的解說才可以理解的片段。整體來說,我真的還是覺得可惜居多。

圖片來源:網路
✩ Follow Me on 粉絲專頁 │ Instagram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