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劇】默默奉獻的灰姑娘藥師 | EP5-11觀後感
『正是因為沒有正確解答跟SOP,才讓每一個抉擇都顯得如此艱難。』
《默默奉獻的灰姑娘藥師》上週完結篇,而隔不久,就要在緯來日本台播出。畢竟是石原里美主演,這播出的速度倒也不會讓我覺得太意外——不過說真的,如果要說這部作品讓我印象深刻的地方,其實我不會覺得是哪一個角色特別發光發熱而讓我有記憶點,甚至就連在故事裡應該象徵著成長跟轉變的小野塚跟相原,我都覺得還好。
當然,葵在故事裡作為一個藥師的投入跟付出,以及很多用網友語彙來說就是「開聖光」的行為,的確有一種戲劇的超現實感,可是在這部作品裡的很多「個案」,卻其實才真的是勾到我的點。
就像之前的觀後感就曾經寫過,我特別喜歡在每一集的開頭,會用一段固定的話來作為開場——是啊,因為生病而來到醫院的他們,只是人生道路上比較坎坷的一站,可經過、走過之後,還是會有他們自己的人生要前進。而在故事的最後,透過很多「未來描繪」,帶給觀眾一種希望的感覺。每一集看到最後的片段,情緒都有一種好飽滿的感覺。
而有別於醫生、護理師的切角,把藥師的定位更放在病患跟其家屬身上時,無非會讓人有一種好像太過無私且大愛的感覺,我想這也就是會被形容「開聖光」的原因。然而,《默默奉獻的灰姑娘藥師》其實卻也是因為這樣,把故事很大的比重跟發揮空間放到了個別案件上,才讓很多動容卻又寫實、糾結的部分,得以完整而細膩地被描繪。
不管是辰巳太一選擇與家人一起渡過的餘生,跟兒子、孫女一起完成的種種願望,甚至是荒神的妻子選擇回家度過最後的日子,而為了不讓她過於痛苦,選擇了居家療養,甚至是鎮靜療法,這些面對的抉擇,誰也無法說明對錯——即使是像荒神這樣的專業醫療人員,還是會質疑,自己這樣做真的是對的、好的嗎?
或許,根本不存在對的、好的,只是每個人在面對死亡的這件事情上,會產生不一樣的選擇跟想法吧!就像瀨野副部長,當他發現自己罹患癌症之後,就自己默默做了決定,他消極地面對自己的病症,卻其實心中藏有遺憾跟一種不捨,對於工作的一種使命感以及未完成的遺憾,又或者是面對病痛的恐懼跟陰影,都再再衝擊著他。
可是,他還那麼年輕啊,作為健康的人、活著的人,總是會私心希望他試著堅持看看。
所以故事最後幾集帶到了所謂臨床實驗,這件事情在故事裡我覺得是稍微有一點要扭轉形象的做法。剛開始,因為瀨野的母親,又或者說因為辰巳的願望,好像相對把「臨床實驗」這件事情,打上比較負面、像是白老鼠感的印象。但是到後來,卻又透過嚴謹的程序跟制度,好似慢慢打破了這樣的既定刻板印象。
繞回去剛剛的說法——不過是適合與否,跟選擇而已。其實這件事情最難的無非是,因為沒有標準答案。
而在這些沒有正解跟SOP的故事裡,我們卻還是很能夠在其中找到一些共鳴,以及雷同的生命經驗,而那些反而是在這部作品中最動容且最珍貴的。就連第十集的丸岡面對著過大的醫療負擔,又或者像是第七集的古賀議員,因為害怕放棄某些自己堅持的東西,而逃避檢查這件事情,我覺得都是日常中可能會聽過的案例。
甚至像是葵的第一個病人——心春,在出院前夕卻又意外地必須延後,而她一個那麼簡單的願望,「吹風」,都在達成的當下讓人有一種悸動跟澎湃之感。當她越是堅強,就越讓人不捨。
不過在個案故事當中,我自己蠻印象深刻、甚至在看到當下真的有被勾到揪心而微微泛淚的,其實是第六集的小川早苗女士。不願坦承自己服藥,甚至有點濫用醫療資源的過度依賴醫生,退休後的無助跟孤單,以及那種希望可以有人訴說、傾聽與理解的悲傷,透過演員的詮釋真的感染了我。那些聽起來很荒謬的行徑,卻在那一個瞬間都變得相對合理(縱使那不是一個值得被鼓勵的行為)。
可是有一個人,為了證明自己存在著而那樣努力著,在仿若看見、感受到她的孤獨時,還是有一種很強烈的情緒是充滿衝擊性的。而同時在那一瞬間,似乎也明白了醫生之所以會說,這是對她來說擁有另外一種意義,是她堅持下去而不崩潰的重點原因。
故事最後幾集環繞在瀨野的疾病上,但坦白說,我反而覺得最後一集有點跟其他集格格不入的抽離感。可以想像,第十集最後在呈現兩年後時,透過刈股之口,告訴觀眾瀨野跟葵都不在了——這部分無疑是造成了懸念,但是在實際看了EP11之後,卻其實很困惑為什麼要這樣處理?特別在最後一集有點雷聲大雨點小的處理,而且把葵特地拉去了鄉下的婦產科診所,我其實不是很理解為什麼要有這樣的切割。
更遑論,其實在最後看起來瀨野還算是健康、成功的?因而我不懂這樣安排的緣由,給我有一種有點突然的感覺。
分享完故事本身之後,想要來分享一下,在葵主動爭取居家療養的研習時,因為知道她對這塊有興趣而願意回到調劑部幫忙的瀨野,那一瞬間讓我覺得也太感人了吧!如果有第二季要發展感情線的話,我要支持這對(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