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放棄,難的反而是一起堅持。』
最近對於寫文章這件事情莫名有一點近鄉情怯的感覺,或許是因為一邊同時有在進行搬家作業,相較於曾經寫過的文字,好像對於現在的自己就顯得不滿意了,也因此,對寫文章這件事情變得膽怯而渺小。不過就像是張夏莉一樣,縱使在經營育兒雜誌這件事情上有諸多的挫折,不管是讀者使用習慣的改變影響了廣告收入跟雜誌收入,又或者是因為本身的關係影響了她的「公信力」,對讀者、對公眾、對主管/長官,或許都有疲憊之時,可是當自己所寫的東西能夠感動讀者、影響讀者,甚至是帶給讀者一點點的慰藉,又或者說,能夠持續寫著這件事情,就足以讓她繼續努力下去。
或許是因為年紀的關係,相較之下《Oh My Baby》故事主軸本身對我來說是比較沒有共鳴的,也因此我自己注意到的好像更是張夏莉對於自己工作的熱愛這一件事情上。
總編的離職,是因為想要守護家庭的心,也是因為在孩子生病與工作之間,她頓時發現了自己覺得更重要的一方是什麼,又像是金恩英這個曾經在工作上如此輝煌,可是卻因為離職照顧小孩之後,經歷有了中斷,想要再次回到職場,卻好像被這個世界同時嫌棄一般(這一段倒是讓我想起了《羅曼史是別冊附錄》的前半段)。很多寫實的情節在故事裡上演,而對我這個階段的女性來說,其實是拋下了一種震撼彈一般。
與此同時,我其實覺得所謂的「資格論」也是故事裡很有意思的一環。不光是因為疑似買精的醜聞,加上沒有孩子的張夏莉,因而被視為不適任這件事情,其實我是覺得挺荒謬的。她以實力得到了總編之位,的確有一種熱血感,可同時卻又讓我覺得一種過於戲劇性的——忍不住讓我反思,現實中因此被埋沒、打壓的女性,是不是其實很多呢?
女性的確是更容易因為婚姻、因為生兒育女而在職場上有著需要突破的玻璃天花板。
故事裡出現了尹在英這個角色,固然是三角戀情裡非常讓人鼻酸的一位——後知後覺發現了夏莉對自己的重要,卻也後知後覺發現自己作為「朋友」其實也是相對自私的。讓他遍體鱗傷的這段婚姻,卻讓他一度拋下了所有。拋棄了度雅的母親當然不可取,可是後來提到了她的產後憂鬱、以及一種必須要放棄什麼的失落感,卻也讓人免不了有點同情。
雖然我並不是很喜歡尹在英對張夏莉的追求,那種既主動又被動的感覺,總讓我覺得有一點拖戲,但是我蠻喜歡尹在英這一條線的結局處理——並不是一定要跟徐正媛復合,才是對度雅好的結局,讓她看見母親閃閃發亮的樣子、為了自己所做的選擇努力且負責,我覺得也並非不是一個好的選項。
回到這部作品的主軸——這三個同樣對張夏莉有好感的男性,也是在那個急迫的當下,她的三個選擇。我覺得蠻有趣的是那本筆記本,以及看到筆記本上的評分表而產生諸多反應的韓理尚,都是這部作品喜劇處理調性上非常幽默的部分。我自己其實比較喜歡在曖昧時期的互動,反而在韓理尚跟張夏莉正式在一起之後,我好像覺得整個節奏變慢了。
張夏莉作為母親的願望,再加上韓理尚的不孕症,成為這段感情中最大的挑戰。如果愛卻要讓對方被迫放棄自己的夢想,這樣的愛是不是顯得自私?這件事情一直困擾著韓理尚,不管是在交往前、還是在論及婚嫁的時期。也正是因此,難免讓我覺得是不是有一點太過重複性的情節不斷發生?
「越線」需要付出的努力,是需要比愛更多的勇敢,是需要一種拋開一切的衝動。偶爾,想起一些遺憾還是會哭泣(誠如張夏莉在手術後,狀似沒事,但是在看到繪本之後開始大哭的那一場戲,情緒渲染力極強),可是或許把握當下才是更重要的吧?我記憶還蠻深刻的是,兩人一同採訪受孕困難的夫妻,甚至在生產的那一刻,兩人再度重逢,像是同時完成了這一個專題報導,也共同經歷了一種希望跟可能。
反而是這樣小小的情節,我覺得比那些彼此的犧牲更為感人。
感情線對我而言處理得有點老套,坦白說是有一點無法勾起我的興趣,倒是親情線——像是夏莉的母親在面對女兒生病、可能無法生兒育女,甚至是面對那些醜聞跟指指點點時,她的堅決跟果斷,還有那一種守護女兒的心情,是讓我相當感動的。
夏莉的母親很意外的,是我對這部戲印象最深、也最喜歡的角色。
最後來說說崔江跟孝珠,這一組我覺得相較於比較寫實沈重的感情組,算是相對調劑性、輕鬆可愛型。孝珠這個角色從剛開始會覺得有一點太過是快、太過物質主義,可是漸漸的看到她受到崔江吸引,還有那陰錯陽差的「誤會」,到後來喜歡上崔江,這一串反而是更讓人越看越喜歡的組合。另外孝珠這個角色,跟張夏莉的互動也還蠻讓人印象深刻,嚷嚷著要離職的她,最後在這裡得到了充足的養分,才轉換跑道到自己更適合的領域,這一段也是相對來說短短的,卻讓我會更喜歡女主角的片段。
張夏莉跟The Baby的緣分在停刊之後結束,《Oh My Baby》不只是片名,也是張夏莉創業的開始——坦白說這一段不算是太過意外啦!倒是在最後,眾人頻頻所做的胎夢、加上張夏莉食量變大的暗示,或許都直指了她已經有孕,又或者說,看到最後的觀眾,都會希望她能夠有這樣一份上天所賜的禮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