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

【電影】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


『好在我們從不必說明,什麼關係,都沒關係。——蔡依林《親愛的對象》。』

撰文的時候《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已經有了破億票房,不光是在金馬影展開始延燒的好口碑、到正式上映之後的話題熱度,再加上有許光漢、林柏宏跟王淨的高人氣,我覺得有這樣的票房成績不算是太過意外的結果(光是我自己在平日晚間、提早一小時去購票的狀況竟然還只剩下前三排的位置,就可以感受這部片夯的程度了)。看著每天社群上公布的票房,竟也產生一種熱血沸騰的感覺,會不禁讓人期待這部片最後收穫的成績!

不得不說,我覺得程偉豪是一個很懂市場的導演,且不過度為了迎合市場口味而服務觀眾的內容,是在自己想要傳達的概念之下,用好入口、或者是所謂類型的方式包裝,讓故事是好看的、充滿驚喜感的,但同時也讓人會有感觸與感動的。或許也因此,程偉豪導演目前的作品,我自己私心都挺喜歡!


必須說,這部作品第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點,反而是電影的宣傳 slogan ——「想撿你只想撿你」,巧妙呼應了劇情當中「撿紅包冥婚」的習俗,那個讓吳明翰跟毛邦羽相遇的起點,同時也連結了許光漢爆紅的作品《想見你》中的片尾曲,因而讓人會心一笑(有趣的是,許光漢的專輯當中其中一首便是《別再想見我》,各種有趣的對應,真的可以發現《想見你》真的是他人生中很重要的一個作品啊)。再者,就是在金馬影展之後不管是電影 T-shirt 或者是社群宣傳,都用「哈哈笑死」強化了本片的喜劇調性,降低了因為冥婚這樣的議題,帶給觀眾「恐怖片」的預期迴避心態;甚至到觀眾看完、不斷被洗腦之後而產生的口頭禪「不敢相信!」,我覺得都用很有趣的方式,讓整部作品蔚為話題與流行,在宣傳上的力道,也幫助這部電影有更高的能見度。

不過最重要的,真的還是故事好看、演員表演精彩。
對我來說這其實是一個故事線很豐富的電影,各種議題跟類型的涵蓋,偶爾會讓我在氛圍轉換的時候感覺到一種措手不及,但卻在另外一面思考會覺得,感受到主創團隊在這個故事上的野心還有豐沛的創作能量。於是在故事裡,前期有些微恐怖的情節處理(坐在我旁邊的觀眾,是真的有嚇到反應非常強烈的程度),中間段透過犯罪線的追查、毛毛跟吳明翰的相處,定調了一種犯罪喜劇的趣味性,而最後在猝不及防的,在所有的生離死別之前,有了親情線的催淚彈。


親情線、甚至是在吳明翰跟毛毛因為彼此理解而建立起深厚情誼之後,一切不捨與豁然,又或者是那些不算太遲的和解,都在最後帶給觀眾出乎意料之外的動容感受。縱使我必須說,會在劇情切入到救護車上那一段時,我有一度因為氛圍的變換而有些反應不及,但後來卻又因為庹宗華的表演,完全把我拉進了那個情緒當中。於是在那個霎那,我們用另外一個視角看到了這個父親——即使在那個年紀的觀念裡,可能很難理解兒子的性向,但比起這件事情,他更堅決反對的,是會讓兒子受傷的這段關係。而誠如傳統父子關係一樣,即使曾經看到赤裸真相,可卻還是不願意讓兒子面對這樣的心碎。

於是他選擇了一個更愚鈍的方式,用另外一個藉口,包裝著自己真正阻止這段婚姻的原因,而在天人永隔之後,為人父親的他,才在吳明翰鼓勵之下說出自己的真心話。而毛毛聽見了,帶著笑容、也帶著淚水,當然,更帶著愛——即使此生無法得到他所嚮往的那種愛情,可是在親情裡、在最後告別人間的那一刻,他清楚感受到家人是深愛著自己的。

我特別喜歡的是,不論是毛毛跟吳明翰,又或者是吳明翰跟毛毛的阿嬤、爸爸,雖然因為冥婚這個如今看來有一點荒誕的習俗而相遇,但在經歷了一切之後,是真切地把彼此當成家人一樣的關係。而那、仿若呼應到了蔡依林所演唱的主題曲《親愛的對象》——

「最後我們像家人貼近
能給的關心不只關心
不約定 不勉強
這種親愛的對象 彷彿更理想」


那是一種難以定義的關係,而世界上或許並不是所有的關係都需要被定義,也許一種相處舒適的狀態,就是一種最合宜的「關係」。這件事情其實我覺得也呼應到毛毛這個角色身上,喜歡林柏宏在前段經營毛邦羽關注全球暖化跟環保議題、關心流浪動物的這種形象,用較為驕傲、且在呈現上比較搞笑幽默的方式,堆疊喜劇感;因為正因如此,才更凸顯他用倔強跟佯裝不在意的態度,掩蓋自己的脆弱。

面對陳家豪的情感、或者說對於婚姻的態度,某種程度上我覺得是因為這個世界對於同志的不友善眼光,才讓他更渴望爭取婚姻平權的機會,並且用這樣的婚姻關係,去得到一段自己能夠更有安全感、可以感受到自己是被愛著的狀態。誠如他的遺願,即使永遠聽起來虛無縹緲,但或許也是一種可以理解的期待——而冥冥之中,故事走到最後,關鍵解開的心結是和解,是理解了自己其實一直擁有的愛。


同時,也是真正明白了自己緊握不放的,或許從來都不是一顆真心,只是自己的執念罷了。

親眼撞見陳家豪的劈腿,或者說,在知道自己的死訊並沒有造成對方太多的影響時,那一種「感覺自己對他不太重要」的傷感油然而生,可其實在那個聯繫不上對方、毛毛出車禍的當晚,他心裡或許也已經有了預感,或者說預見到這段感情的最終答案。而他下意識選擇逃避——在兩次來找陳家豪的戲碼裡,情緒從黯然離開到第二次的情緒潰堤,兩場戲的對比不光因為肢體衝突的火爆,更因為情緒鋪陳堆疊之下,吳明和的立場轉變。

起初本來是因為憤怒、賭氣而做出的衝動行為,卻在開門看到陳家豪且把那些毛毛的問題代他問出口之後,他的拳頭,開始有了替毛毛出氣、為毛毛感到心疼的意涵。那一段戲讓我很印象深刻的是,在那些毛毛可能已經藏在心底很久的問題當中,反覆想知道的是自己做錯了什麼?吳明翰即使帶有情緒的問出口,但一句「做錯的是他」,卻也強烈安慰了當時把自己的脆弱徹底攤開的毛毛。

都別再第一瞬間,就先把過錯攬在身上好嗎?在一段有裂痕的關係裡,從來不會只有單方面的問題,可多數被背叛、以及在感情中付出更多的人,在受傷之後卻都還是先檢討自己。


最後想要聊的角色是林子晴,這個角色我想算是故事當中反轉最大的一個角色了,但坦白說,我挺喜歡這樣的設計轉折。不論是故事中對於直男、同志,我覺得都在某種程度上貼上了某些既定形象的標籤,而在林子晴這個角色身上,則是因為在相對陽剛的警界裡頭,因為「女性」而遭遇到了各種歧視。別別胸針就記嘉獎、警界花瓶拍拍形象照,甚至是在成功獲取重大線索之後遭遇到的閒言閒語,其實一切都是對她的不公平——可因為性別,她需要花更多額外的努力去證明自己,也需要忍受這些理所當然似的不被信任。

付出跟收穫的不等價交換,像是女性的某種原罪般,即使她從不曾示弱,可在無法被改變的體制之下,任何反撲都是對於這世界不公的一種吶喊。其實在故事中的角色,都在某種程度上曾經在無形之間為別人貼上標籤,誠如我們任何一個人一樣,而在那些標籤之下,其實都是每一個獨特的個體。撕掉標籤從來就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但或許這些電影的存在,可以帶領我們慢慢的用更寬容且有愛的眼光去看待這世界每一個親愛的存在。

「什麼關係,都沒關係。」
蔡依林《親愛的對象》。(真的可以 repeat 起來啊這首歌,看完電影之後又是另外一種不同層次的感受)

PS:看完還有忍不住重複聽的還有《愛無赦》(Bravo Lover)啊!

圖片來源:網路
✩ Follow Me on 粉絲專頁 │ 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