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金馬影展】你好,之華
『偶爾的啜泣似乎不及悲傷的巨大,因而,他們反而都用後來的日子,慢慢去調節那樣的悲痛。』
你好,之華 | Last Letter
導演:岩井俊二
演員:周迅、秦昊、張子楓、鄧恩熙
今年金馬影展總共挑了4部,第一部就先讓我來分享《你好,之華》吧!
會看這部無非就是因為岩井俊二跟周迅,所以坦白說在此之前我抱有很高的期待──但是看完之後,不知道為什麼是有一點點失望的,雖然我依舊覺得整體看起來是舒服、好看的,但我有一種在技術層面上好像跟不上故事面的感覺,導致有一些攝影鏡位設計跟燈光等等,意外會讓我有點出戲(而且說真的我已經覺得我對電影技術層面已經算挺一竅不通了,像散場時就聽到不少人在討論一些專業上的技術問題),這點是我覺得比較可惜的部分。
但是當然還有一個極大的可能是──我原本抱持著太高度的期待了,因為《你好,之華》之於岩井俊二先前作品的連結,我覺得我可能自己其實投射了一些或許先入為主的想法,剛開始有一點難跳脫對《情書》的情緒,導致我其實是在沉澱之後,才真正用全新文本的角度去看這部作品。可我覺得整部作品的敘事結構其實還是有一種文學感的,像是小說,可能相對不那麼嚴謹的劇本結構,其用自己風格的寫作方式去做影像創作,形成一種我覺得相對獨特的氛圍與詩意。感覺輕如鴻毛的筆觸,去描寫青春、成長與死亡。
故事從「葬禮」開始,一個人的香消玉殞,不僅對孩子來說是很大的打擊,有太多的「為什麼」想要釐清,不知該恨、也不知該怎麼去愛的情緒,被沉甸甸的放在那封擱置在抽屜裡的,而不管是睦睦、還是晨晨,都必須用她們自己的方式去面對母親的死亡。蠻印象深刻的是晨晨,在他猛然發現了死亡為何物的同時,瞬然明白了自己的驟然喪親,於是用或許被大人視為叛逆的方式,宣洩了在葬禮上不曾訴出的悲傷。
如果大家有特別注意,就會發現其實在葬禮上,所有人幾乎都是沒有嚎啕大哭的,偶爾的啜泣似乎不及悲傷的巨大,因而,他們反而都用後來的日子,慢慢去調節那樣的悲痛。
而之華的方式,從剛開始去參加同學會時的「代替之南」,某種程度上代替姊姊參加的這件事情,好似也象徵著一種不願意承認姐姐的逝去──在丈夫頻頻的問說「怎麼會沒機會說呢?」的時刻,之華或許內心想說的是,她其實不願說出口,也沒有辦法去承擔當同學問及姊姊的死因跟姊姊的後來時,她應該要怎麼回答?甚至某種程度上,就連後來跟尹川通信的開始,那每一封信最後的署名──之南,都是在用她自己的方式,想要逃避死亡。
喜歡周迅的演出,她讓之華呈現一個極其微妙卻又無比真實的樣貌,更具象化的用她的溫柔、她的內斂,可以說是用演技去撐起這樣一個「或許相對平凡」的角色。全片其實沒有讓她特別外放的表演橋段,可是卻有一種她用生命經驗去堆砌出來的厚度與底蘊。甚至那種特屬於「手寫」的溫度,在書信往返之間,漸漸揭露了某些過去、緬懷了某些遺憾,讓青春與成長篇章,更為完整。
在這個或許大家都已經被社交軟體綁架的世代,當兩人久別重逢後的當下會想著要先加個通訊軟體,可能,寫信已經是種老派又不合時宜的浪漫,可是寄信出去的那份期待、收到信的那份驚喜跟感動,甚至在寫信的時候去想像對方讀信的表情──這種情感都是如此澎湃的。儘管信的內容,說真的也只是一些生活瑣事的叨叨絮絮,可是也許也說明著,其實之華需要有個人「聆聽」,與此同時,一邊緩解自己的悲傷、一邊緬懷著自己那段傻氣又青春的過往。甚至我覺得,如果要說之華有一點點私心,想要成為一次尹川一直深愛著的、她自小就覺得自己望塵莫及的「姊姊」,那似乎也不為過。
特別想聊一下胡歌的張超,故事走到他的部分時,觀眾無非會對這樣一個角色抱有偏見──可是編劇特地在他身上留了一筆,一種對於世界不公的怨嘆,造就了一種扭曲而偏激的決定,其實到那個時候,事情已經無關對錯,儘管對於睦睦與晨晨,他絕對不是太好的父親,是一個讓他們期待寫著《之南》那本書的作者有朝一日能夠將他們救出來的地獄,可是某種程度上也因為他的潦倒、因為之南的離開,反覆向世界問著「為什麼」?
某種程度上,儘管尹川是之華沒有緣分的初戀,但我想就像之華始終以姐姐為榮一般,她從來對於姐姐只是羨慕、不是忌妒。她當然不願意一直被當作「之南的妹妹」,只是我卻也覺得這份情緒,也許本質還是帶有點驕傲的,是那種與有榮焉的感覺。而她的喜歡如此單純、如此莽撞,導致那些很容易被看穿的小小心機,造就了事後回想的可愛又可笑,在書信往返之間,是否也想起曾經的自己?青澀,卻又無懼。而可以說是貫穿全片的那由之南演講的畢業致詞,彷若也扣緊著這樣的主題,我們不應該丟失的、卻默默遺落在路上的,俯拾即是,也許悲傷、也許遺憾,但那樣的我們,卻是無疑應該被記得的。
所以這也就是為什麼,這是她留給孩子們的祝福,與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