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世界混亂時,沒有人能夠置身事外。』
怪獸與葛林戴華德的罪行 │ Fantastic Beasts: The Crimes of Grindelwald
導演: 大衛葉慈
演員: 艾迪瑞德曼、凱薩琳華特斯頓、艾莉森蘇朵、伊薩米勒、裘德洛、強尼戴普
在進戲院之前就已經知道《怪獸與葛林戴華德的罪行》評價很兩極,甚至也提到有網友分享「門檻很高」,如果不是魔法世界鐵粉的觀眾可能會有看不懂的部分。不過,從《哈利波特》系列開始,可以說是我的童年延伸──對我來說,這系列的文本,總是整個世界觀的迷人程度、加上之於我的意義,大於作品本身,所以說甚麼我都還是會去支持的!
而且這次是我第一次看IMAX版,也算是一個蠻特殊的體驗。
不過我喜歡這個故事的重點,其實有蠻大程度是因為艾迪瑞德曼──可是其實在這部作品中,會發現他的戲份感覺相對是比較像是配角的,反而第一集讓我覺得很可愛的紐特、蒂娜、雅各跟奎妮的戲份相對變得很次要。就如同大家所說,我覺得這一集大量的放進很多鋪陳、很多背景說明,可以說是為了鄧不利多跟葛林戴華德之間的最終戰役,而經營的一個「前導鋪陳」,給了很大量、很多的資訊,可是我覺得對觀眾來說是措手不及的。
而我甚至在想,花一整集在為後面做鋪陳,這樣對這一集來說是不是有一點不公平?我覺得就算是續集、系列電影,每一集都還是要有自己的故事的。像是《怪獸與牠們的產地》,是會讓我喜歡的故事、會期待續集,可是我看完《怪獸與葛林戴華德的罪行》本身,儘管還是期待續集,就相對無感一些。
而且我想,期待續集,是因為在看完之後在網路上興起了許多留下疑惑的後續討論,開始漸漸把劇情中的線索串起來,而因為「好奇」,期待解答的情緒。就故事本身,我覺得其實比第一集更鬆散的感覺,甚至有一種所有角色都在各自的棋譜上各自前進,顯得很散。就連像是我很喜歡的──怪獸跟紐特的互動,好像也都是為了配合觀眾喜好,硬加進去的橋段。
好啦,但是玻璃獸跟木精這次還是有發揮到功能啦,這兩個小怪獸出現時還是讓我滿盈著「好CUTE噢」的情緒。
而誠如上述,這一集像是前哨戰一樣,環繞著葛林戴華德逃獄之後,即將謀劃的偉大計劃,以及一行人尋找魁登斯、魁登斯身世之謎這兩者並行,其實應該是環環相扣的,但我不知道是不是因為主軸有點太散,導致我一直有一種這兩者之間很分離的感覺──我自己看的感覺是,少了「主要視角」,有太多視角,所以給人一種很混亂感,就像魁登斯也因為兩派陣營的說法不一,而對自己感到價值上混淆一樣。像是SLOGAN跟故事剛開始紐特的哥哥告訴他的「現在必須選邊站」的情形,讓我困惑的是,其實這所謂的「選邊」,一直到故事最後才明確。
儘管有很多精彩的動畫特效,甚至加上我是買IMAX的票所以有一些特殊效果,可是我覺得看完之後常常覺得那些所謂的「武戲」真的有點是硬加上去、為符合觀眾期待而有的感覺;比起來,文戲真的是這集重點,甚至像是紐特跟蒂娜之間的小情侶吃醋互動等等,好像還比較是我印象深刻的部分。我覺得為加而加的戲,反而是沒有為這部作品加分的。
人物關係的複雜跟整個龐大的組織結構,彙整到最後的一戰──「選邊」,在藍色火焰之內、火焰之外,象徵著兩種截然不同的價值觀,而某種程度上,我覺得就是種族的隔閡跟歧見,種族的優越感、統御與權力的能力,造成了分歧,那如同某種聚會一般,在葛林戴華德極具個人魅力的演說當中,好似是很容易被吸引、被說服的,就像奎妮,她不見得真的認同葛林戴華德的作為或觀念,可是她卻期待一個他口中的未來──我覺得,在這部分來說,是很「政治」的。
先前觀後感曾經討論過,比起《哈利波特》系列感覺比較侷限從校園內出發,《怪獸》系列則是拉到整個龐大的魔法世界,會有一些感覺更與現實有所呼應的設計,相對來說是比較偏離所謂「兒童文學」的,無非是另外的走向。
而第二集留下的那些具有懸念的結果──例如,魁登斯的真實身分到底是?在船上掉包的麗塔‧雷斯壯,到底換到了誰的孩子(不過那一段我覺得有點八點檔就是了,哈哈),以及後來麗塔的犧牲,或許也呼應著接下來迎接的,是一場魔法世界的腥風血雨。在第二集的最後「選邊站」的他們,各自有自己的目標、敵人,如果要說是鋪陳,我覺得第二集是有做到吊起觀眾胃口的──只是誠如我之前所說,我覺得很可惜的是,一部超過兩個小時的續集電影,只用來做前哨戰的鋪陳,未免是有點太可惜了。
總覺得,鄧不利多也應該要有更多戲份才是哪,起碼最後的大戰,會是鄧不利多跟葛林戴華德雙方陣營,那麼作為領袖,我覺得鄧不利多其實在第二集中,出場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