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 / 做工的人

【台劇】做工的人 | 1-3集觀後感


『生活最珍貴的,是在那些無奈之後,還能夠保有做夢的能量。』

《做工的人》對我來說是一個戲劇上的驚喜,就誠如戲劇主打的,這是第一部工地實景的戲劇,坦白說從前真的相對比較少將這個行業、這樣的工作場域作為主角去經營,著實是一種新鮮感。而對我來說更驚奇的是,縱使是一個說起來有一點悲傷的故事,有太多的無力與無奈,可是卻用喜劇去處理,在有趣的氛圍中,讓觀眾逐漸產生「笑著笑著就哭了」的感受。

在敘事上,並不存有太多控訴的力道,可是我覺得卻讓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會不經意地去觸動到一些自省,或者說是共鳴。自省的部分會覺得——自己是不是也曾經在不自覺間,因為某些刻板印象而導致一種「歧視」?是不是也曾經在傷害人之後卻不自知?就像一開始的工傷,在送到小醫院之後護理師的態度——坦白說她的確是公事公辦,也或許是出自於無奈、出自於過往的一些經驗,只是那樣的態度或許還是會傷害到工人們的心,並在不自覺間更強化了所謂階級。


而所謂共鳴的地方——其實我覺得呼應到了「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這個問題,像發生在阿祈家中,整天有個在做發財夢、白日夢的男人,就是這個家庭最大的隱憂了吧(笑),永遠不知道什麼時候,又會冒出什麼新的花招。可是坦白說,我覺得這個故事處理得很細膩的地方是,這個角色對觀眾來說有一種丑角的可愛,對兒子來說就是一個很有趣、很孩子氣,甚至偶爾還需要自己照顧的父親。可是對妻子來說呢?在經濟跟肩負著父親照料責任的雙重壓力之下,坦白說我自己是佩服這樣的角色的。

作為「觀眾」笑出來的每一個瞬間,或許都是她的心酸。

這是我自己覺得很鼻酸的部分,也是每一次在看完當週集數之後,我自己會有的一些感慨——而那些往往是在看劇當下所沒有感受到的憂傷,卻會在集數結束之後慢慢地蔓延開來。


另外也想要提一下的,是阿欽這個角色。

在前幾集的時候,只看見了他對哥哥的無怨無悔(甚至到了一個讓觀眾匪夷所思的地步),然後看見他深深的憂愁跟不快樂,那種壓抑的程度已經是發自內心,由內而外地擴散出他的情緒。他幾乎是噗嚨共的對比,像是想得更多、思慮得更多、也同時看透得更多。像是他每一次的金援,都是為了守護哥哥與其他兩位工地夥伴的歡樂與笑聲。

他比誰都知道那些都是白日夢,我認為也不全然相信阿祈「有一天就讓我中了」這樣的期待,只不過,倘若金錢可以帶來夢想的快樂,那麼他願意去支持那個還能夠做夢的哥哥。某個部份的他其實已經死了,或許是死在了那場無疾而終的愛情裡,死在了那個無法改變的世俗觀念。於是他在前女友現在工作的餐廳逞強著,像是捍衛自己曾經在對方面前破碎的尊嚴,像是也想要在她面前證明什麼。

可是或許,過不去的只有他自己而已。


故事到現在第三集,阿祈做過的「發財夢」就達三個,買一尊四面佛來供奉賺取香油錢、養鱷魚來做鱷魚包,以及希望在古董鑑定節目上可以透過阿全挖到的甕來做一次沒有成本的賺錢生意。可是在那些充滿詼諧感的氛圍裡,也註定了被詐騙、或者說是夢一場的結局。他們這樣費盡心思在期待一個翻身的機會,也不過是希望可以給自己重視的人更好的生活,像是昌哥希望能讓女兒去留學、阿全希望能夠讓女神過上好生活,與此同時,也許他們也希望自己可以「賺」到一點尊嚴,不要生活得那麼辛苦。

「不穩定的生活」、「靠勞力」成為他們的一種必然,甚至在阿全被罰款的情節裡,也看到了一種必然承受的不公。在一種既定的刻板印象內,他們還是很努力、很樂天的想要改變什麼,在第三集的最後,那些短暫的娛樂,成為他們生活的一種調劑。或者說,像是噗嚨共三人曾經邊喝酒邊看著小鱷魚,感慨萬千地有感而發——不論在多惡劣的環境,牠都是想要掙扎逃脫自己現有的狀態。一句「他就是要出頭天啦!」像是一種勵志的吶喊,或許更隱藏著無盡的心酸。


「噗嚨共」組合的跌跌撞撞,在每一次的夢醒與夢碎之間,還是看到一種屬於他們的樂觀信仰,也看到一種對於生活的熱情與韌性,是那樣的堅韌,而在他們的相處之間,自然流暢且具有火花的互動,也是故事的一大看點。當然,不否認在這樣的題材之間,想要探討、或者說想要傳遞給觀眾思考的有非常多,可是很多無法改變的事實,也是一種在觀劇之後會產生的無力感。

故事會如何發展?讓人倍感期待,六集的篇幅,緊湊且具有吸引人看下去的動機。雖然現在才正在補看原著作品,但其實對於這次的改編也是充滿著期待與驚喜(畢竟當年這本書的熱度也是略有所聞),尤其以散文而改編的作品,更讓人好奇會有怎樣的發展與走向!

圖片來源:網路
✩ Follow Me on 粉絲專頁 │ 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