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成長或許是,即便經歷那麼多的悲傷與遺憾,終究學會找到活下去的意義。』
《我死的一週前》是一部確實悲傷得超乎我預期,但我卻看得欲罷不能的作品。
我喜歡它把「死亡」描繪的舉重若輕,不過度渲染與八股,卻可以看見一個人在面對死亡的遺憾、不捨跟懊悔,同時又看見一個人的離開,對於活著的人來說可能帶來多大的衝擊跟改變。喜歡讓生離死別,處理地環環相扣,於是在每一個人的生命旅程,都因為另一個人的離開,發生了部分的質變。
有些人的生命靜止在即將綻放的那一年,有些人的時間因為另外一個人的死亡而停止流動。而這所謂「我死的一週前」,則是讓這一切,重新活絡起來,產生改變。像是一灘死水,丟入了一顆石子,產生漣漪。
在敘事上,起初像是兩人很久不見的友人重逢,於是倒敘回到那年的高中歲月,因為愚人節玩笑而起的姓名交換,啟動了金攬圩跟鄭熙完之間命運的齒輪。那種專屬於高中生的年輕、活力與無所畏懼,在他們身上展露無遺。
於是情竇初開,彼此相互吸引,甚至還有李弘錫這個角色加入之後的三角練習題,一切都那樣青澀可愛,明亮燦爛,有無限的可能與機會,也好似都理所當然的以為,有大把青春可以揮霍浪費。於是他們甚至也沒想到,死亡會那麼無情地,把一個不久前還在自己身邊活蹦亂跳的人,帶離自己身邊。
在第一集最後,那一句看似平淡的「可是你不是死了嗎」,瞬間把故事帶到另外一個層次。起初旁白帶出「我為什麼看到他會那麼驚訝」的懸念,在此刻正式爆開。
總共六集的篇幅,前面卻都在這件事情上,有所鋪墊。不光是後來的鄭熙完之所以渾渾噩噩,宛如行屍走肉般,並透過高中同學的發言帶出了「可能是鄭熙完害死金攬圩」的訊息——故事總是在每一集的最後,丟出了一個這樣的震撼彈,也於是讓我近乎看得欲罷不能。
而實際上的發生,確實是場意外——我挺喜歡在設計上,讓後來的鄭熙完變得過度緊張兮兮,於是會有宛若出言阻撓妹妹出國潛水的想法。因為曾經她太過措手不及,所以不願意讓任何意外有機可趁,儘管她因此封閉自己,形如槁木的活著。
同時我也喜歡那個陰錯陽差在於,不光是名字的交換,讓金攬圩是以「鄭熙完」 的名義進到那棟建築裡,也感慨於其實最初鄭熙完之所以會把中獎的這個機會讓給金攬圩,其實也是出自一個溫柔的心。
因為對方沒看過流星,所以把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讓給對方——處在曖昧狀態的兩人,只差最後一步就能坦露真心,而每一個蘊藏著飽滿愛意的行動裡,其實也都看見他們竭盡自己所能的,想要為對方付出、讓對方感受到幸福跟快樂。或許正是因為前面有那麼多的鋪陳,於是我對於後續劇情的推展、以及那些對白,甚至只是問對方一句「你有看到流星嗎」,都讓我覺得無比揪心。
從完成彼此遺願清單的過程,從起初鄭熙完聽到自己死訊平靜無波,如金攬圩所云像是已經等待已久——到後來鄭熙完真正在面對道別這件事情時,也才發現自己有那麼多的捨不得。我想起我自己去參加驚喜製造的沈浸式體驗《落日月台》時,也才真正體認到,縱使偶爾覺得無力,也不是那麼喜歡自己的人生,可是直到自己面臨到離別,才真正發現自己的其實不捨。
金攬圩的遺願清單,好似是走上一回自己也可以逐步道別的路——就像 Krystal 客串的陰間死者前輩所說,她只去看過一次,就不敢再去看自己所愛的人,因為有太多不捨跟擔憂,有太多放不下。於是可以感受到,金攬圩是鼓起勇氣,帶著鄭熙完重新牽起人際網絡,他也無比忐忑,也不論看到的對方過得是好是壞,終究是加深不捨與遺憾。
我也喜歡鄭熙完在與李弘錫重逢之時,彼此的敞開心胸。同樣面對一個摯友的死,其實每個人處理悲傷的方式並不相同,可是深陷哀傷的人們,總會太過以自我為中心,所以對身旁的其他人有怨懟,對自己又有太多的逞強跟假裝。但終究,經過這一週,鄭熙完解開自己的心結——不管是鄭熙完還是金攬圩的母親,都把太多罪責跟過錯往身上攬,儘管那是面對悲傷的衝擊之時她們唯一能選擇的方式,但終究不該讓它長時間的束縛自己。
《我死的一週前》的結局,縱使處理的唯美浪漫,但終究可以在情節當中推敲出線索,在泛淚的眼眶裡,在欣慰的笑容裡,金攬圩跟鄭熙完彼此都了然於心,此次的永別,是真的不復相見。最後念三次名字——金攬圩、金攬圩、金攬圩,是他最後一次與鄭熙完的交換,也或許從一開始,他就是抱持著這樣的打算,在鄭熙完原定的死前一週,來到她的面前,阻止死亡的發生。
所謂的成長或許是,即便經歷那麼多的悲傷與遺憾,終究學會找到活下去的意義。那句「那我把世界交給你了」,是歲月停留在青春年華的他,既深情卻又成熟的寄託,好似這次的交換姓名,同時也把自己未能繼續的燦爛人生,都交給對方去實現了。從今爾後,鄭熙完其實過著兩人份的人生——連同金攬圩的生活,一起好好地過。
圖片來源:網路
✩ Follow Me on threads| 粉絲專頁 │ 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