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劇】誰是被害者 | 全劇觀後感
『在這個社會,其實誰都是被害者。』
《誰是被害者》是近期台劇裡面我覺得看起來完整度最高的作品,也不諱言,真的很久沒有一部作品讓我欲罷不能到,想要熬夜追完它的程度。《誰是被害者》的環環相扣,伴隨著貫穿全劇的主軸——方毅任尋找女兒江曉孟這條線,逐步緊湊,更讓人懸著一顆心。
從剛開始過氣女歌手蘇可芸的死亡開始,劇情一再翻轉,身分不明的死者以及慘無人道的毀屍方式,在找不到關聯性的謎團當中,不斷修正、不斷燒腦、不斷推理,與此同時,「懸疑性」便越來越強烈。
八集的篇幅,很完整地放進了諸多人物故事,而我覺得驚喜的是,並沒有哪一條支線讓我覺得多餘,且每一條線的故事都在精準的選角與精湛表演之下,毫不遜色、精彩非凡,每個演員在各自的角色上,都扮演著恰如其分的角色。
「完成遺願」這個動機被推敲出來的過程也非常有意思,從他殺判定到自殺的推理,其實百轉千迴,經過多次錯誤的撞牆,以及那種在迷霧裡的無所適從,那種環環相扣的力道以及一種感覺持續有下一個自殺者的不安與時間壓力,加上方毅任必須力抗的,不只有警方辦案的高壓,還有與記者徐海茵的鬥智——在每次的資訊交換之際,都能感受到火花的激盪。
亞斯伯格症的這個設定,從第一集的序場就經營了方毅任的不同,而我印象最深刻的其實是在情緒的控管這一點上,張孝全的處理。像是第二集,面對徐海茵以女兒是嫌疑犯這件事情作為威脅,他先是壓抑著回到車上抓狂式的爆發之後,才能夠跟海茵繼續對話這一點,其實不只是徐海茵嚇到,我相信觀眾也很震驚這一段的表演。(後來有一段在樓梯間的爆發,也是讓人印象深刻)
越是感受到方毅任在情緒上的爆發,我覺得就越能夠對比出徐海茵這個角色的內斂與壓抑。剛開始的徐海茵其實有一點不近人情到,會感受到她的冷血、她的笑容都是一種威脅利誘,沒有溫度。可是在追這個案子的過程,逐漸看見她較為人性的一面顯露。誠如最後方毅任提出的、以及她告訴軒軒跟大澤的,因為知道這樣的議題可能會造成的影響,所以更要謹慎處理,已非全然是「獨家」的嗜血,可以掌控得了的狀態。相信觀眾其實也可以感受到,伴隨著一個又一個「被害者」的出現,情況是逐漸失控的。
同時,我覺得這個角色最後在與李雅均的對戲中,造成對方強烈的衝擊——我特別印象深刻的是,當她說出自己認為在追這個報導的過程一直少了一個「觀點」,到後來所做的事情,才發現,正因為她也同樣受傷,所以能夠對那些故事產生共鳴,更了解「活下去」有那麼不容易,有那麼多的悲傷需要排解與調劑,更因此,徐海茵知道更重要的是什麼——
是他們的故事,他們生命的溫度,他們靈魂的重量。而這些才更應該是她該做的。
提及序場,其實我很喜歡每一集的序場安排,不僅更完整的去經營了每一個角色的故事,甚至我覺得是藉由每一次的序場堆疊,讓觀眾更可以進到他們的內心。不論觀眾是否能夠認同他們的做法,但我覺得是可以「理解」他們的。在每集的剛開始,帶領觀眾回首了某個過往的片段,更有一種一瞬間把觀眾拉進情緒裡的感覺,像是第二集的序場,聽見蘇可芸吼著的「你們憑什麼笑我」、酒店砸傷事件裡,阿皓的疲憊不堪等等,都是渲染力極強的片段。
他們每個人的死亡都在被精心安排下,存有為他人犧牲奉獻的意義,又或者說,都是以悲壯且近乎屬於殉道的方式,為那些在社會底層、沒有權力與能力發聲的人,嘶吼出對社會不公的控訴、對於人生的質疑。不論是性別認同、職場霸凌、養護中心超收問題、想被世界看見等等,我覺得每一個故事是心痛的、有力道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對《誰是被害者》深深著迷。
甚至就連「死法」,都有著曉孟與父親的緊密連結。當那些殘忍又讓人不忍看的畫面之後,扣上了這麼一點情感的連結,仿若也讓後來不論是懸崖戲,或者是曉孟跟父親在少輔院的對話,甚至是最後結尾時的「傘」,都讓人格外有感觸。
更可以說,前面有多怵目驚心,後續的情感衝擊又有多強烈的回馬槍。
《誰是被害者》對我來說其實並沒有「驚悚」成分,或許是因為我覺得那種團體以及「互助」的線索,其實在蠻早期就還算可以猜出來,也因此我覺得並沒有那種兇手在側、危機四伏的感覺,反而是「引導」的感覺更為強烈。直至一切看似順利的計畫,在劉光勇這個角色身上產生了變數,他沒有死,卻要在他的行進路徑跟一些小動作之外,猜測出「下一個目的地」,包含15塊、安東車站,到通聯紀錄中導出了安光療養之家這個線索,這些都是很讓推理迷燃燒熱情的橋段。
其實在故事裡每個人都是辛苦的,在「遺願影片」的公開,那些死者們的真心話,呼應到了每一次的序場,像是都聽見了他們的筋疲力盡。在那樣的絕望中,或許不難理解爲什麼他們會受到李雅均的計畫所吸引,美化了自己的死亡,也讓自己的心願得以被完成。最後的希望、最後的盼頭,就這樣「被實現」了。
自殺是什麼?在曉孟小時候時江若穎告訴她的話,呼應到她為死者所點的蠟燭,好像也看出了一種無聲的哀悼與祝福,希望下輩子可以不那麼辛苦。
仔細想來,每一個故事都是值得被細細分析與分享,導致我在寫這篇文章的當下,也覺得很多東西還不夠、還能再多寫點什麼,於是打算再另開一篇分享「被害者」角色,當然,林心如的詮釋出乎我意料之外的突破,也會是該篇的一大重點!
其實,當那場在懸崖邊,方毅任大喊著自己無法社會化的無力,以及當年選擇離開的心情—那些以為他可以跟其他人「一樣的」,曾經在這個海邊答應江若穎不要放棄、要繼續努力的,到頭來好像反而造成了最糟糕的結局。曉孟嚷嚷著「爸,我已經到家了」那一刻,才感受到揪心的後悔。或許在這對父女身上,徐海茵也是感受到什麼的吧!所以才讓她對母親的態度、對於「老家」的處理方式,有了改變,某種程度上到後來更放鬆、更篤定自己要做什麼、更確信自己方向的徐海茵,更加堅定而柔軟,隱隱地,我覺得是感受得到這個角色心境上的變化。與此同時,我覺得在「遺願」這件事情的絕望與被扭曲成一種正義之後,我覺得徐海茵的觀念成為一種當頭棒喝般的重擊,是啊,活下去才有機會,縱使辛苦、縱使困難。
《誰是被害者》的精彩,從評價上可見一班,真心覺得很推薦大家一定要趁假期一次看完!非常過癮且欲罷不能!而且我覺得用李友廷創作的《誰》作為片尾曲是非常精妙的,這部作品的一些插曲跟宣傳曲,我覺得都非常有意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