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晚上,笑聲迴盪在 PLAYground 空總劇場,搭載著此起彼落的驚呼;而在這個劇場空間裡,同時有兩齣戲碼的台前幕後,正在發生。

百老匯授權中文版舞台劇《The Play That Goes Wrong 戲啊!出包惹》,在 2024 年末,於台灣登場,歷久彌新的經典喜劇,也放入了一些接地氣的台灣味——沒有過於刻意的放入什麼廉價的綜藝梗,而是丟入很多劇迷會心一笑的線索,因為共鳴,而覺貼近。

例如我看的這場,有出演《勸世三姐妹》的張擎佳跟宮能安出演,所以當經典國罵喊出來的那一刻,我因為瞬間接到了這個球,而忍不住鼓掌起來。當然也有一些漏接的伏筆,但也無妨,某些時刻能與他人擁有一段歡笑的共鳴,而部分的沒有疊合,卻也創造出自己的看戲感受,也引發了一種好奇。


而觀眾也總是在這樣的故事裡,以一個互動的角色,參與其中——不光是某些瞬間突然打破的第四面牆,或者是不避諱地讓各種準備工作在觀眾眼前上演,甚至邀請加入。觀眾在踏入的那一瞬間,就進到劇場的世界裡。

戲在演著——我們在看劇,我們也是劇。我感覺自己跟表演,沒有那麼遠的距離。

敘事精妙在於,看似複雜,卻其實可以輕鬆消化——無腦看戲並非浪得虛名。其實《哈佛夏莊園殺人事件》的真相不那麼重要,也沒有太多情感面的延伸思考或討論,而這樣一個娛樂性十足的一個作品,我會覺得更說明了表演的精彩與價值,不一定得言以載道,只消能帶領觀眾脫離現實短暫時間,開懷大笑。

對我而言,這部作品帶來的紓壓感,不是那種按在痛點上的痛快淋漓,卻是在每一個自然推進之際,既流暢、不著痕跡,卻又如此精準的,戳到笑穴。我想作為觀眾也都知道,讓觀眾發自內心的笑出來,其實是那麼難的事情。


好似一切以為不可能的「出包」,都荒謬的在眼前上演;有太多會讓人覺得「不可能吧」的情節,都在舞台上變得可能——於是台上演員面面相覷,於是台下觀眾哄堂大笑。

甚至有一些喜劇橋段,發生的令觀眾後知後覺,卻也在恍然大悟之時,發現自己陷入了對白的敘事詭計當中;而那些偶爾那些被顛覆的理所當然,甚至如此和諧融洽的,存在於故事裡。

面向觀眾的這一面有多荒誕,也就體現了幕後經過多少人的努力排演,所有機關巧合的縝密設計,讓每一個「剛好」都恰當好處地,創造笑點的產生。喜歡這樣讓技術去服務劇情推展,而不喧賓奪主。

觀眾甚至會忍不住去觀察,那些精準的發生,如何在對的 timing 被設計與執行,而演員們又是如何反應,不論是細微的表情變化、反應「出包感」的那略為無助的肢體,在那些試圖假裝如常的片刻,都從中搓出了喜感。


舞台上所有的有機反應,都是在那個當下的發生,而這部作品很有趣的是,或許就連每一個類似卡詞的小失誤,都變得可愛跟合理,同時也可見演員靈活的隨機應變。觀眾甚至會開始接納並且喜歡,每一個不完美的可能。

某些任務或挑戰到來時,即便知道可能超出負荷,卻也想被扛下來,撐住一個機會——就像戲裡的康樂劇團。即便在所有的、逐一的崩塌與摧毀當中,可能不見得象徵順利圓滿,但或許於這些磕磕碰碰之際,留下的是一段荒謬卻無比難忘的記憶。

圖片來源:活性介面製作 粉絲專頁
✩ Follow Me on 粉絲專頁 │ Instagram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