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茉莉的最後一天》
『太多明白來得太晚,總在悲劇發生以後;太多對不起需要被說出口,可惜總在來不及時。』
目前播出來到第三部作品──《茉莉的最後一天》,以我自己來說還蠻私心喜歡這一部的,可能因為相對來說科幻的部分少一點點(只有志雄開發的那台機器,另外實驗感的一些場面調度跟畫面設計相對前兩部明顯較少);此外,不管是尹馨還是王淨,甚至是飾演妹妹的陳孟琪,我覺得演員表演上都非常恰如其分,整體來說,比較好入口、故事性足夠,而且我覺得在故事的推展上,是帶有一點點推理、懸疑性的。
這麼說吧──其實大家都知道尹馨所飾演的林媽媽,一直在尋找的「答案」其實就是自己,可是整個故事是從林媽媽的角度出發,她並不認為自己做了什麼造成茉莉的壓抑,她只想不透,茉莉怎麼會做這樣的決定?於是故事就這麼展開──在一切昭然若揭,但卻只有林媽媽不明的情況之下。
於是,感覺跟觀眾站在截然不同角度的,林媽媽因為那個疑問而久久纏繞於心,而且從她對外說法是「茉莉不小心掉下去」的就可以發現,儘管女兒已經選擇了這條道路,卻還是其實某種程度上蠻顧及「面子」這件事情。
我不知道大家對於他們選擇隱瞞真相的想法是甚麼,對我來說,面子問題佔大多數,可能也有某部分是不願意承認女兒走這條路吧!可是日子過著過著,卻也沒有辦法真正重新開始,在加上從茉莉的遺物中,彷若看見自己女兒相對陌生的那一面──於是,讓林媽媽開始去尋找茉莉生前的蹤跡。從心理醫生那邊也好、從志雄研究出來的那台機器,去讀取茉莉的記憶也好。
方才曾經提過的所謂「懸疑性」,意旨──像是輸入的KEY WORD,從最開始「茉莉的最後一天」、「簡聲耀」到後來的「媽媽」,在似乎更了解女兒的痛苦之後,再回頭去看那「最後一天」,某種程度上我覺得這就是一個林媽媽在推理的過程,而她的態度也從百思不得其解、以為是男性害了她而憤怒,到最後明白一切而崩潰。志雄的警告歷歷在目,或許、她會承受不了記憶的重量。
而那些她後來所無法承受的,無非是自己在無意之間帶給了女兒那麼多的痛苦,且也是在進到內心之後──她才懂茉莉的乖巧、聽話,不過是壓抑。相較之下,或許可莉相對比較叛逆、比較不吻合她心目中對資優生的期待,可是是不是這樣的孩子起碼更懂得表達自己一些呢?我覺得故事開頭,在還沒有意識到茉莉的真正心情之前,對可莉的種種壓力,其實都是暗示著茉莉曾經感受到的窒息感。特別是,她找到了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卻不被允許。
那些所謂「外面很多人在看」、「留美碩士與系主任的女兒」這樣的包袱,甚至於在房間有安裝監視器時刻刻盯著女兒們的一舉一動,其實光是開場,就足夠讓人感受到整個氣氛的詭譎。我蠻印象深刻的是,刻意取了很多房子內的各廳室的空景──整個空間靜謐又整潔到宛若樣品屋一般,感覺是溫馨家庭的樣本、卻好像少一點溫度的感覺,那種近乎不可思議的那種詭譎氣氛,讓我感受到整個故事的冷調。
我很喜歡這個故事的其中一個部分,是因為他並沒有太多的「批判感」,我覺得它就是從悲劇的結果開始回溯過去的故事──也可以說,帶觀眾去看看「悲劇是怎麼釀成的」。而這個結果,我覺得是每一個人都要負責的,這也就是為什麼我覺得這是一部很需要親子都來觀看的作品,因為,媽媽的壓迫跟強制、有形無形的給女兒施壓與情緒勒索,甚至是把自己沒能夠當上教授的不甘心化作一種為了家庭、孩子的犧牲,但是在那些言語中,都會漸漸對女兒造成傷害的。
很難形容我在看到尹馨飾演的林媽媽,要求志雄輸入「媽媽」這個關鍵字之後,那一整段戲──一部分,那些是她不可否認、親口說過的話,但另外一方面,當自己女兒殘餘的記憶裡,對於「母親」僅剩下懼怕,那種心情是很複雜的。
是一種既明白自己做錯了,卻又懊悔自己太慢知道,同時又被赤裸裸點出錯誤的心如刀割。
但是誠如茉莉告訴妹妹的,其實自己也太膽小、太懦弱了,又或者是她選擇以隱瞞、沉默、忍耐來交換家庭的和諧,她以為自己能忍受這一切,而卻眼睜睜看著自己心態越來越扭曲,卻不知道到底該向誰求救。其實,她最想報復的是自己吧!不夠勇敢去爭取的自己,同時,她深愛著、卻也因此就有多恨自己所處的家庭。她透過文字紓壓、透過文字向世界發出求救訊號──
可是我覺得,其實她並沒有想要被誰拯救。所以才會在得獎感言上說,這些痛苦造就了她的創作能量,卻唯獨不願意讓家人看見。媽媽的不快樂與不甘心,其實連帶地讓茉莉承擔了。茉莉在最後,感受到的是一種不被愛的絕望──又或者是說,她不斷在猜想,倘若今天不是第一志願、未來要考醫科且出國留學的林茉莉,如果她是個創作者林茉莉,她還能被愛嗎?
她感受不到,甚至不敢去想。
所以其實,她無法原諒家人──也可以說,那聲「對不起」,不論是這個家庭中的任何人,都來不及說出口了──但我總覺得茉莉最痛苦的莫過於,她無法原諒自己。
「太多明白來得太晚,總在悲劇發生以後;
太多對不起需要被說出口,可惜總在來不及時。
王淨說的沒錯,
最後會讓人笑著,同時也哭著跟茉莉說再見,
儘管這個讓人心碎的決定有些自私。
但是妳辛苦了,
然後妳自由了。」
那天看完之後,沉澱了一下寫於IG,以此作為這篇文章的結尾。
圖片來源:《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粉絲專頁、網路
click ☞ Dear Han on Facebook、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