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劇】台灣犯罪故事:黑潮之下 | 全劇觀後感
『服從才是那個荒謬的笑話。』
《台灣犯罪故事》最後一單元《黑潮之下》,我是在過年期間看完的,坦白說整體來說所有演員的表演、故事情節跟氛圍營造,都超乎我原先的期待。對我來說,其實《台灣犯罪故事》的四個故事都在看完之後殘留下很沈重的情緒,而這部《黑潮之下》對我來說,應該可以說是那種感慨跟衝擊最大的一部了吧。
在軍中發生的冤罪事件,透過比較戲劇化的方式,不光是從張明成的視角去看待自己被冤枉的這起事件,也同時透過高妍真跟張明傑兩個試圖幫張明成洗刷冤屈的人,擔任起男童命案的緝兇角色,在面對檢察官明顯想要透過逼供栽贓張明成的時間壓力之下,張明傑跟高妍真都急迫性的想要找到有利於張明成的證據,而張明成最關鍵的不在場證明,又或者說,他測謊沒過的主因、與案發現場留下的那些證據,很大部分的原因是為了要掩蓋黑白兩道都在追殺中的哥哥張明傑,同時,也帶有一點陰錯陽差。
其實從故事的第一集開始會發現,張明成幾乎像是落入某種圈套一般,環環相扣地、讓他逃脫不了,而從檢察官最開始調查這起案件的態度就會發現,光是張明成測謊沒過、以及曾經有前科這兩件事情,就幾乎讓他私自已經為張明成判了刑。以一種先射箭再畫靶的方式,迫使著所有一切都吻合他的期待,而關鍵的認罪口供,則透過嚴刑逼供、甚至是屈打成招的各種羞辱方式,逼得張明成妥協。
而最後,卻是他撐不過去的倒下,在幽暗的地下室空間裡。
我忍不住回想起那場戲,當張明傑試圖帶著張明成逃跑時,他卻篤信著相信軍方、檢察官會查清楚的,即使現在有那麼多難耐的事情,可是只要查清楚就會還他清白的。蔡凡熙那段聲音表演越是正向且篤定,甚至在自己做的選擇之下而去承受這一切,可到死前卻還是沒有等到他該得到的公平對待,我幾乎是在看到他倒下的那一顆鏡頭裡,想到了張明成告訴哥哥的那段話,而我甚至忍不住在想,他有沒有後悔,如果那一霎那選擇跟哥哥一起逃跑,命運會不會就不相同了?
而更讓我覺得悲痛的莫過於,我覺得冤罪的本質,在於先入為主的「歧視」。
就像因為在軍中有過記錄、有過前科,所以張明成在眾多人當中率先被列為嫌疑最高的對象一樣,胡智強飾演的吳鴻清,雖然是著像是紙船、摺蓮花的紙這些線索而讓張明傑鎖定他,可是卻不得不說,是不是不論是張明傑、甚至是觀眾,都在看到他的一些失序行為之後,幾乎也就認定他就是殺害男童的兇手?甚至這件事情,當張明傑謊稱自己是警察找上門之後,就連母親也都懷疑他是不是犯下滔天大罪。這世界看似那麼大,卻沒有人相信他。
所以我必須說,當張明傑從男童阿嬤口中得知吳鴻清的不在場證明時,從吳鴻清的畏懼當中,我好像又再度看見了張明成的悲歌,這樣的一個回馬槍對我來說,是很有力道且很震撼的,也是我覺得編劇在情節撰寫上很具有設計感的一筆——當觀眾都忍不住抨擊江檢行為的不妥時,卻其實自己也會犯了這樣先入為主的錯誤。甚至我覺得更悲哀的莫過於,他們其實都一樣——張明成兄弟也好、吳鴻清也罷,其實導致他們變成今天這個模樣、犯下這樣錯誤的本質原因,都來自於家庭的暴力,從前的他們可能沒有能力反抗,但是當那些壓迫一旦過高,而他們有力量反擊時,就會導致不可回逆的後果。
或許是虧欠與負罪感,也或許是因為某種程度上在吳鴻清身上看到了自己跟弟弟的影子,所以讓起初不負責任逃亡中的張明傑,在知道吳鴻清的無依無靠之後,決定帶他一起偷渡出境——這固然不是一個什麼好人生,就像曾經的他躲躲藏藏,而如今正被追殺,可是在那個瞬間我覺得他也明白,這樣的責任感,或許也是吳鴻清唯一的出路了。還記得他在跟高妍真的對話中,曾經被嚴厲苛責——其實在靈骨塔那邊遇到張明傑,就是張明成最好的不在場證明,可是礙於自己的通緝犯身份,他選擇了東奔西跑地找出命案真相,卻沒想要以犧牲自己的方式,出面替弟弟洗刷冤屈。
我覺得這件事情對張明傑來說,造成很大的衝擊跟懊悔——這也是為什麼在最後跑路的時候,在聽見吳鴻清被打的時刻,明明有機會逃跑的他,卻選擇回頭吧!而張明成的死,是不是也讓他更對這個世界感到失望?甚至,也開始對自己的際遇感到絕望了呢?在傅孟柏的表演裡,尤其在最後沉入海裡的時刻,不知道為什麼,我感受到一種很強烈的無奈感,好似他們不論怎麼掙扎都還是逃不過這樣的結局,又同時帶有一點感嘆的心情,從悲劇中回推他們的過往,好似其來有自,可在已知的情況之下,卻還是有那麼多的悲劇正在上演。
張明傑的死亡或許相較於張明成,更像是可以被預見的結局——只是這樣的「塵埃落定」,卻讓人不勝唏噓。
我也蠻喜歡整個對軍中的氛圍描寫,透過高妍真的角色——不管是從一開始那種對於軍中陳年舊事的視而不見,且因為無力改變,而習慣性地忽視那些腐敗,這件事情其實從一開始就替整個制度的描繪建構了一個極其壓抑跟沈重的景況。而在張明成的事件之後,高妍真才親自體會到這個體制之下有多少荒謬且不可理喻的事情,而那種在被操作的真相之下,始終無法找到突破口,甚至必須鋌而走險、甚至到大義滅親的程度,才能夠實現心中的正義,這件事情其實不光是觀眾可以感受到高妍真所面對的那種壓迫與窒息感,同時,我也能感受到她對於整個體制的絕望。
之所以離開,即使還沒找到下一份工作,但她卻也明白自己再也沒辦法繼續待在這樣的環境當中,她不願成為幫兇,即便自己也許這麼些年來都是沈默的加害者,可如今,她像是清醒頓悟一般。最悲傷的莫過於,直到最後,什麼也沒辦法被改變,只有因受不了而逃離的人,還有離開的那些冤魂。
甚至——即使在故事中相對輕描淡寫,但是男童命案的真兇,卻其實也是在軍中霸凌跟腐敗之下造就扭曲的心態跟結果,像是一個悲劇的循環,因為極其黑暗且封閉的制度,造就了後來的那些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