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劇】羅曼史是別冊附錄 | EP9-16觀後感
『空有理想是不夠的,要有足夠的力量,才能夠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看完一陣子才來寫這部《羅曼史是別冊附錄》的觀後感──首先,其實到最後我還是不太知道劇名的意思(笑),不過必須說,雖然現在才三月底,但我覺得這應該會是在對我來說今年榜上有名的一部作品耶!一部分是因為我喜歡書、對出版業蠻有興趣(雖然我想應該是有很大部分的美化),另外一部分是因為我很喜歡整部片的質感跟溫暖調性,其實是讓我整個看得很欲罷不能的!
誠如最後扣緊了姜秉俊作家的遺書,希望自己兒子能夠成為「像本書」的人。我覺得《羅曼史是別冊附錄》對我而言也是一齣「像書」的戲劇。
之前雖然有一個車恩浩自稱姜秉俊作家是自己父親的橋段,但是後來就會發現,其實車恩浩並不是親生兒子,而姜秉俊亦有「親生兒子」的存在──這個帶有一點懸念的鋪陳,其實在戲劇四處都散落著線索,因此當最後發現池敘俊就是那個親生兒子時,我自己是不太意外的。
而儘管有著這樣所謂的「身世之謎」,但我覺得整個《羅曼史是別冊附錄》的呈現並不會太過灑狗血,或者是過於八股,而是以相對溫暖的調性去寫著師徒與父子的「情感」,我覺得是可以感受得到那種動容的。
而不管是病危、到最後臨終,倒也是讓我感受到生命無常的感慨。
「死亡」這樣的橋段在戲劇裡並不會太罕見,但我真心覺得,隨著戲劇的處理方式、以及每個觀眾自身的生命經驗,其實會在不同的地方而被打中,有時,甚至是猝不及防、無意間的。
對我來說,雖然《羅曼史是別冊附錄》並沒有到讓我落淚的地步,但是其實我自己還蠻喜歡池敘俊從一開始有點咄咄逼人地逼問車恩浩,到一度以假名寫下《英雄們》,有點像是賭氣地、暗自呼喊著父親一樣,帶有一點憤怒跟想被認同的心理,用文字跟父親對話,我自己覺得這個設計非常完整,也讓我很喜歡!
而最後,都同樣是為兒子的人,最後一起送作家一程這個部分,也讓我覺得還蠻動容的。
而除了自剛開始幾集就一直有在鋪陳的姜秉俊作家之謎,其實可以發現,整個角逐出版社裡是有非常多故事的──而那些我覺得相較於一般偶像劇來說,更為「寫實」的小故事裡,讓整齣《羅曼史是別冊附錄》給觀眾一個更沒有負擔的切入視角,也讓整個角逐出版社變得更生活感、更有人味,因為每一個角色,都有自己的故事,誠如我們活著,就一定會有自己的生命課題一樣。
像是徐組長跟奉組長的婚姻,不只是婚姻問題、甚至帶到了女人要在工作跟家庭兩難的艱辛──其實就像徐組長說的,「這種事情根本沒有人會找爸爸」,這件事情本身就是很值得被討論的,尤其是現在雙薪家庭的趨勢越來越多的時代。
另外像是高有善理事曾經的愛情與重逢,到最後跟代表從夥伴變成戀人這樣的結局,都讓我覺得還蠻有討論度的。
另外就是吳智律跟朴勳──不過說真的,如果要說到這齣戲劇有沒有讓我覺得相對來說我自己比較沒那麼喜歡的支線,我會投給這一條,尤其剛開始我真的還挺不喜歡這個角色的(笑),而且是因為她對工作的態度讓我很不喜歡。
但或許也因為這樣,因為一次的「出包」,藉由看到宋海琳的氣憤、以及車恩浩的開導,終於讓吳智律醒悟過來,正視自己作為編輯的這份工作,我覺得回到方才所說的,就是「心態改變了」。
更珍惜、也更喜歡自己擁有的這個機會,這是我覺得看到後來其實會有一點熱血沸騰的原因。
講到心態轉變,當然就要來談一下,終於決定坦承自己心意的車恩浩,以及終於願意正視自己心意的姜丹伊──不管是告白、或者是那個親吻,對姜丹伊來說的不適應、不習慣,不外乎都像池敘俊告訴她的「因為讀的人心變了」,所以她開始第一次去正視那些瞬間的心動,以及才會留意到那些其實並不難猜的舉動,都是出自於愛。
我自己很喜歡車恩浩的這段話!「你從甚麼時候開始喜歡我的?」這個問題,很多人好奇、很多人會問,但其實這種事情並不會有一個明確的時間點的,並不會某一些突然間被切換開關一樣,就轉變成愛的模式,而是在不知不覺中被對方吸引、直到某一天才突然意識到自己是愛著的。
另外,為甚麼他會在這個時間表白?我覺得也有給出一個合理的答案。絕大多數的偶像劇或許會在對方有新對象時突然緊張地告白(像後來的池敘俊),但對車恩浩來說,這個決定坦白的瞬間,不外乎是因為──他知道自己不能再逃避了。
而他,卻也明白需要給姜丹伊時間跟空間,所以儘管姜丹伊因此做出一些很可愛的舉動,例如假裝跟池敘俊出去約會、實際上只是帶金雨去散步等等,這些被拆穿之後都會顯得很糗的謊言,卻也讓車恩浩明白這是姜丹伊混亂著、且需要釐清自己的時間,而在給了充足的時間之後,還是勇敢地走進姜丹伊的世界,拉著她的手、離開迷惘的霧裡。好啦,我不得不說我私心是有被車恩浩打到的,這個角色很迷人啊。
迷人的點不光是這些,我覺得他幫助姜丹伊的方式、陪伴姜丹伊的方式,也都讓我還蠻印象深刻的。我其實可以感覺到,因為車恩浩的存在,姜丹伊不斷的成長。
在故事中後段勢必有一個很重要的事情必須要曝光,那就是最開始姜丹伊偽造的學經歷。坦白說我剛開始覺得挺困惑的,雖然我可以理解她經歷的中段會在求職上造成困難,可是刻意降低自己的學經歷,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屈就」,卻也是個問題──當然,這涉及到誠信、說謊的問題,只是從故事裡看來,這好像是韓國一個蠻奇特的現象(對白有一句是,曾經聽過這種事情,卻沒想到在自己身邊就正在發生,讓我不禁思考韓國是不是時常有這樣的情形呢?這個現象說來挺悲傷,但我覺得蠻值得討論,挺有意思的)。
成為話題中心,姜丹伊不只是突然面對全公司的異樣眼光,甚至就連出事時,似乎因為她的「紀錄」而不再被信任,這是讓她決定辭職的重要關鍵吧。
但讓我覺得感動的是,雖然是高有善理事堅持要辭退她,可是卻又給了她另一個工作機會──對照到後來創意競賽中脫穎而出、並建議以特別聘用的方式邀請她回角逐,都讓我覺得,高有善理事是有原則、是認可姜丹伊的,正也因此,她更希望她「名正言順」的擁有正職身分。
其實五位創始成員,不管在一些互動、或者是對事情的決策上,我覺得這幾位演員的對戲、加上各自角色的鑑別度,都很成功的讓這個戲劇加分;而誠如剛開始有出現過的,比較以電影方式去呈現的特殊橋段,像這個五人一起穿風衣的會議投票,也是讓我蠻印象深刻的一個經典橋段。在這齣戲劇裡有幾個我自己覺得蠻認同的、關於出版業的事情想跟大家分享(雖然我不否認大概也是有一點理想化啦),首先就是姜丹伊後來去的那家出版社的設定──我覺得那樣的出版社之所以會默默無名,不外乎就是他們並不尊重文字、以及「書」的價值,如果連發行者都不認同自己所做的事情了,那又怎麼可能做得出好書呢?
我覺得要「認同」並且「尊重」自己所做的事情,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那也是目前我自己在工作上一直謹記著的初衷之一。
而角逐相較之下,則是每一個都可以大聲說出「我們是出書的人」這種話的職員(最後聚餐戲裡便有這個橋段),另外,出版社的「商業界線」,也在最後由代表還有車恩浩之口得到解答,而這件事情其實是我非常認同的──有些書,有它出版、存在的必要,它會是某些人心中很重要的書籍,會是常銷書,但或許並不是那麼商業的暢銷書,不管是奉組長一直想要發行的詩集、又或者是後來姜丹伊跟吳智律想出版的《植物的內心》。
可是,只靠熱情跟理想,是存活不下去的──他們必須開發很多會賺錢的書籍,去維持出版社的運作,才能夠截長補短的,去出版那些「有存在必要」的作品,雖然代表總是比較以商業出發為考量的感覺,但我覺得,這是非常重要也很實際的想法,他們作為出版社,並沒有拋棄甚麼──只是更理解,要有足夠的力量,才能夠做自己想要做、有意義的事情。
或許我會這麼喜歡這部作品,除了被故事裡對自己工作的熱情所感染、被人物的故事與情感所打動之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部分是我自己很認同這樣感覺有一點務實的價值觀吧!
最後要來聊的是宋海琳跟池敘俊,這一組可以說從等待跟失戀當中,彼此因緣際會產生共鳴,到最後默默走在一起的組合,作為編輯跟書籍設計師,兩人在工作上各有堅持的狀態下常常爭執不下,但卻都是愛書、想要把書做好的心情,雖然這一組的戲份並沒有特別多,但卻是讓我覺得很舒服、也很可愛的一組!尤其中間宋海琳闖禍到後來頻頻道歉那一段,真的是很可愛啊。
我自己挺喜歡這部作品的,也分享、推薦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