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信任的動搖跟情緒的擺盪,都是人之常情。』
刺心切骨|PIERCE
導演:劉慧伶
演員:曹佑寧、劉修甫、丁寧
《刺心切骨》上映中,不僅近期在國際影展展露頭角,屢傳佳績,據導演分享,這部電影也在釜山影展時,受到韓國網友好評,紛紛提到是「很不一樣的類型電影」。實際觀影完畢,儘管我可能並不到覺得完全創新的程度,但確實我覺得很印象深刻於它的「並未說白」。
正因為沒有武斷地決定觀眾怎麼去看待,於是敘事上保持了一定程度的想像空間,讓觀眾各自解讀。某種程度上我覺得這也是這部作品「懸疑感」的來源:在每個人的主觀意識之下,誰能真正解讀對方的認知?這也是我覺得這部作品格外有意思的地方。
特別想提的一點是,台灣、新加坡跟波蘭合製的《刺心切骨》,在電影推進當中看見了不同元素與風格的融會,所以故事有一種屬於自己的獨到氣質,幫助類型氛圍的建立,我覺得也幫助了曹佑寧跟劉修甫兩位演員,展現出有別於以往的風貌。
所謂的「並未說白」,我覺得不光是在敘事過程當中。關於當年擊劍比賽上的事件,究竟是子涵刻意為之、還是誠如子涵所說真的是個意外?這件事情本身就隨著子滐的對哥哥複雜的情感、以及日常互動相處,而帶著觀眾一起擺盪。
例如有些觀眾會從比較 BL 的視角看待這個感覺「兄/弟控」的故事,帶有一點禁忌感的刺激,不管是哥哥以慶祝之名帶哥哥去 gay bar,或者是後來在雨中的打鬧;而我自己會更關注的,是親情、愛的偏執那一面,甚至可以說是愛所帶來的暴力跟拉扯。
因為是自己的家人,所以就必須無條件地相信嗎?他們其實也偶爾恐懼、偶爾動搖、偶爾深信不疑,也偶爾會選擇逃避。其實這些擺盪的偶爾,都是人之常情。這個未說白的故事,縱使可能不存在所謂真相,但那種壓抑與窒息感來自於——他們心底什麼都知道,但卻沒辦法輕易撇開情感說放手。
「擊劍」是故事中很重要的一個關鍵元素,從導演本身曾經作為國手的角色出發,確實在故事當中,巧妙運用了這項運動(感謝之前看《二十五,二十一》,讓我對這項運動有初步了解,也確實感受到擊劍的迷人之處)。之所以說巧妙,不僅在於子涵是傳奇擊劍選手,所以他懂得這項運動的秘訣,甚至可以從他教導子滐的過程,發現他某種程度上,確實是善用了工於心計的腦袋,有所發揮。
於是他時而進攻,用篤定的眼神與口吻,試圖強調自己的無辜跟委屈;時而防守,幾乎卻又是另外一種以退為進,讓子滐成為更主動靠近的一方。
這個過程,或許也像是某種操弄,縱使有更多的主動權跟自主權,可能乍看是在子滐身上。子涵理解子滐的短板——不論是在擊劍、或者是在情感面上,也同時知道現在的他迫切想要自己變得強大的狀態,所以他得以在接觸的過程中,近乎是潛移默化的讓對方相信,他口中的真相。
子滐也確實有所動搖,像是某種被洗腦的過程。我蠻印象深刻、自己也很喜歡的在於,子滐到子涵工作的量販店時那個橋段,當子滐急於像是某種「自證清白」的解釋時,其實曹佑寧所飾演的子涵,反而有更多讓人難以摸透的思緒。
形成某種反差——於是看到子涵「正面」的觀眾,有其解讀,而看不清子涵表情的子滐,可能有更多的著急跟不安。而同樣的卻是,我們其實都不是真正看懂這個角色。
我可能會更傾向於把這個角色設想為,他確實有人格上的扭曲與變質,而是在三年前的擊劍比賽上,封印正式解開。他懂得怎麼跟世界相處,知道世界的遊戲規則,也知道如何可以讓自己更好地獲取信任、進而生存,誠如那場跟莊叔叔一家的餐敘;可是還不懂這個複雜社會、那最純粹的孩童靈魂,卻可以最直覺反應出「不對勁」。
宛若把子涵當作怪物看待的,其實不光是莊家餐敘上的那個嚇哭的孩子,可能也包含著子涵跟子滐的母親唐艾玲。她一直試圖用隱藏、逃避的方式面對這個她其實無能為力的大兒子,在這樣的無力之下,她能夠做的方式,是透過隔絕,來保護另外一個兒子。
坦白說作為一個觀眾,心態複雜的點在於,儘管理解她想要掩蓋一切,重新振作起來迎向新生活的心情,也理解她可能在十歲那年子涵看似試圖對子滐見死不救之前,就已經對子涵有一種畏懼的心理。但是,卻可能難免覺得,對於子涵來說,或許在這樣的家庭關係裡,也確實是感覺到心寒的——之所以堅持留在台北,或者說試圖靠近弟弟、幫助弟弟,是不是某種程度上,也是渴望一點點家庭的溫暖?
即使他自己也知道,自己跟其他人好像不太一樣,會產生一些難以解釋的情緒跟行為,可在有子滐的這個對比之下,我忍不住會有點心疼子涵的點在於,他是不是其實也在尋找某種可以方式,可以跟自己愛的人和平相處?
並非責怪,而是心疼——又或者説透過這個最後以悲劇作結的故事裡,總在思考,是哪個環節開始出了差錯?或者說,可以在某個環節做出某些改變、調整某些選擇,就可以讓情況不至於失控?如此冷冽與殘酷的故事,伴隨著那些長鏡頭,像是給了觀眾更多得以去思考的空間。
儘管坦白說,是難以真正做到設身處地的思考——在這些情境之下,我很難預設,不論做為哪一個角色,自己是否認同且會與角色做出同樣決定,但是我總覺得故事是拋出了一個有別於「我的家庭真可愛」的既定溫情面向,把家人之間糾結卻又彼此互成枷鎖的複雜情感,更赤裸裸的呈現在螢幕之前。
當子滐做出了他的決定,我想那是他對哥哥的歉疚,也是基於一種贖罪的心理。我自己的解讀會是,他所解讀出的真相,在於哥哥試圖壓抑、試圖「改過」,但終究因為自己的不信任,讓他基於悲傷而釀下大錯,他認為自己啟動了某個開關——一度再次封印的詛咒,再次解封。
子涵最後的眼神,有所轉變,我想那是因為,這一次的動搖發生在他身上。不擅長進攻的弟弟,這次卻在看似防守的狀況之下,悄悄撼動了戰局。
圖片來源:《刺心切骨》粉絲專頁
✩ Follow Me on threads| 粉絲專頁 │ 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