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直在追求的,是誰的幸福呢?』
幸福路上 │ On Happiness Road
導演/編劇:宋欣穎
配音:桂綸鎂、廖慧珍、陳博正、魏德聖
去年這部作品上映時,正在準備碩士論文的學位口試,爾後也因為住了院,就錯過了進戲院支持的時機──後來陸陸續續看到諸多好評、加上《幸福路上》屢次得獎,更讓我惋惜當時竟然沒進電影院看這部電影!我自己其實是很喜歡看動畫的人,再加上故事本身的誘因,坦白說《幸福路上》無疑是我絕對會支持的片子啊。
我自己看完之後非常喜歡,公視2/5(二) 初一15:30會播出,特別趕在這之前寫好文章,希望大家如果有時間的話,也可以鎖定一下這部作品!
坦白說對於《幸福路上》當中的政治性以及一些社會變遷,並不是我有經歷過、或者說其實都是我從歷史課本上或者是影劇中得到的資訊,但是透過林淑琪一角的從長大之後的迷惘跟混亂,以及童年時期的林淑琪兩者的交叉剪接,用一個非常完整結構的劇本,去講述了這一度過去,而基本上,我覺得是沒有批判性的──可對我來說,反而是一種殘忍的溫柔,就像《幸福路上》的色調、片名給觀眾的印象,或許會導向比較典型的通俗動畫,相對簡單而易懂,可實際上看了會發現,它包含了很多。
光是林淑琪童年的這兩個好朋友、加上她本人的故事,就是非常完整的故事。那是很多台灣人的共同記憶,甚至某些共鳴點,其實光是看到孩童時期的天真與充滿想像、對比長大之後的「成熟」,就是非常令人感慨的對比。我還記得剛開始小琪在家附近跑來跑去時,會把四周的空氣與雲的形體等等,幻想成少女般的圖案,用非常奇想而童趣的形容去描繪自己的家,可是長大之後呢?
她甚至──「不太敢回家」。
幸福究竟是什麼呢?我們對於未來總有太多的想像跟期待,或許會因為我們成長的經歷中某個讓我們印象深刻的大人、或許因為電視劇裡某個讓我們很欣羨的模樣,而讓我們產生了「大人」的既定樣貌,於是我們都期待長大的自己要變成某個小時候奢望的自己,可是伴隨著成長,我們有太多不得不,於是我們把曾經的自己丟棄在路上、把孩提時候的自己緊緊的鎖進內心最深處,然後被壓抑著、不快樂地度過每一天。甚至,好像因為自詡成人,也不對外求救了。
但其實你內心有太多困惑跟迷惘了不是嗎?你其實一直在對自己發出求救訊號了不是嗎?
我們其實都太為別人而活了。對我來說小琪的故事對我最大的感觸就是──我們每個人都曾經經歷過這一段,跟別人大同小異的、成長歷程。
「總是滿足別人要的滿足」──說真的看完《幸福路上》之後,對於蔡依林演唱的同名主題曲《幸福路上》,每次聽了都是格外有感。從高中分組、大學選系,小琪都經歷過某種程度上的抗爭,而一度覺得我們很堅定、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什麼的我們,卻難免在世俗的眼光跟某些現實因素當中,逐漸質疑自己曾經做過的選擇。小琪出社會、作為社會新鮮人而埋頭工作那一段,某種程度上我覺得也是這樣的反思,只是對於內心的迷惘,她有點選擇用逃避的方式去抗衡那樣的悵然若失。
而後來,她到了美國,我很印象深刻的一段是,當她看著街上的聖誕燈飾時的感觸。那讓我想起《外鄉女-黑美人》,有那麼多台灣人做著燈飾的加工,然後輸出到美國,可是其實他們真的看過聖誕燈飾亮起來的樣子嗎?難免產生這樣的感慨。美國夢的既定印象,或許也是後來壓垮小琪的一個因素,本來就已經迷失的自己,更加找不到自我。
「一路追逐原來是我怕和自己獨處,我又是誰我卻說不清楚。」蔡依林《幸福路上》。
小琪回家之後,太多的物換星移、人事已非,終究慢慢找到了「答案」,又或者說重點是──她回家了,人回來了,心也是。我在《幸福路上》中得到最大的感觸,其實就像蔡依林所唱的那句「也許幸福不過是種自如,是一段路不必通往何處」,可能幸福其實沒有一個既定的樣子,只是我們具象化了、然後再汲汲營營的追求著那些虛無的。「自如」這件事情,是我想要漸漸學會的。
最後分享看完的當天,我在IG上寫的句子,作為這篇的結尾。希望你也能從這部片裡找到一種感動、以及找回自己遺失的某些珍貴的、必須認同的自己。
所以幸福是什麼呢?
小時候的我們渴望成為不平凡的大人,
我們對幸福的想像,是既定形式的樣貌,
從書本上、媒體上,甚至是口耳相傳中認知的。
可是我們卻在長大的過程漸漸迷惘,
我們在追求的是誰的幸福呢?
於是在忙碌又疲憊的日子裡,忘了跟自己對話,
我們庸庸碌碌地、匆匆忙忙地為了別人的笑容而辛苦,
卻從來忘了去尋找屬於自己的幸福。
曾經渴望出走,渴望冒險,渴望闖蕩,
但後來的我們總是渴望回家,
卻又總是帶著一點近鄉情怯的羞赧與不安。
「幸福沒有永遠的」,
可能會隨著每個不同生命階段的我們而有所轉念,
但,我們其實一直都走在幸福路上吧?
走著找著,然後一輩子了。
然後發現,幸福從來沒有既定的樣板,
沒有目標,沒有終點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