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

【電影】販愛天堂


『他們都用自憐的情緒裡用受害者角度自居,藉此合理化自己的私慾,』

販愛天堂 |Mascarade

導演、編劇: 尼可拉斯貝多
演員: 皮耶尼內、伊莎貝艾珍妮、瑪琳華特、佛朗索瓦克魯塞

在西洋情人節那天去看的一部試片,不過後來一路忙碌至正式上檔前才有空寫分享。剛開始奔到戲院的路上其實有一度很擔心,因為當天經過一連串馬拉松會議,實在很擔心這種在既定印象中很有影展片風格的作品,會不會難免過度深奧且具有距離感,甚至會太過沉悶?不過實際看之後,其實我覺得自己還蠻投入其中的,而且我蠻想要特別分享的是——我在看這部作品的時候,所感受到的不是「代入感」。

相較於多數電影很多是比較讓觀眾達到與某些角色的共鳴而「入戲」,《販愛天堂》於我而言一個很特別的觀影經驗,在於我其實一直都把自己放在一個旁觀者的視角。某種程度上,可能也因為從一開始的設定,就比較是從法庭上的回述有關——像是一個在旁聽席的人,聽著這樣的故事。


然而於我而言,並不代表著我很抽離、或者無法入戲,而是我可以用更高的視角,去看待故事中的幾個主要角色,尤其在這幾個某種程度上都有著某些劣根性以及陰暗面的角色裡,我覺得是很有故事性可言的。尤其我覺得可以在這樣的故事中感受到一種每個人強烈的孤獨感,可能像是瑪莎,因為過去婚姻的關係而對於親密關係總有一種若即若離的感覺,好似她太過清楚這般感情當中逢場作戲的成分,於是才讓自己被放在一個更加不可撼動的位置。不論是給予、又或者說是女王般的希望對方臣服——在那些看似跋扈且不在乎阿德里安感受的作為當中,我會覺得展現出來的,是她那種想要掌握主權與話語權的渴望。

某種程度上,或許也是因為她逐漸被市場與世人所一樣——「過氣」這兩個字如影隨形,當大家越是歌頌她的過往與表演能量,或許就更凸顯了她如今已然黯淡的事實。其實光是要接受這樣的落差,舞台上、舞台下,以及失去舞台的機會,這件事情就是那樣足以感傷。


而失去舞台的,還有阿德里安——雖然是因為意外而被迫放棄了舞台,但卻也忍不住在想,阿德里安跟瑪莎最開始之所以會產生情愫,是不是也因為同感於失去舞台的落寞?畢竟我始終覺得,在最開始的時候,兩人是都有被對方所吸引的,只是後來在相處過程當中的壓抑,以及瑪莎那些控制與使對方難堪種種情境,感受到瑪莎的為己私慾,或許也能夠理解阿德里安的愛為什麼變質。

甚至我覺得,正是因為刻意去強化那種他依賴、且被包養的形象,才會在相處過程中感受到那種低人一等的感覺,在不對等的關係當中,自然難免產生負面的情緒,儘管曾經再怎麼愛,也敵不過這些長期下來的摧殘。即使,他還是墮落於這樣的紙醉金迷,只是卻明顯地心有所向。

而他當初以為那是愛情,刻骨銘心。


一起羅織漫天大謊的局,佈滿心機的犯罪計畫,看似是為了抵達兩人所渴望的未來,而關於未來的藍圖,不知怎地,比起幸福快樂的嚮往,卻更像是一種對於現實的逃避。當他們把愛情當成一種詐騙的工具,在真真假假的情感當中難免把自己栽了進去,過度扮演著自己所設定好的角色,似乎也會不自覺地投射進真實情感,於是在互動過程當中,感情變得真假難辨。

於是,儘管是以愛為名而開始的行動,卻在這個過程中逐漸產生動搖,不論是自己感情上的轉移,又或者是對於對方開始產生一種不信任。可以說,他們都是曾經受過傷的人,於是他們對於這些動搖都會更加敏感。

只是,他們都難免在某種自憐的情緒裡,以受害者自居,在壓迫之下,又在無形之間放大了可憐自己的情緒。於是他們把這些「壞」給合理化,儘管不被認可,卻也不覺得對不起誰。


而最後的反轉固然讓人驚訝,但坦白說我也不覺得完全始料未及。也許在那個信任崩解的瞬間,她就明白了終究只能靠自己、相信自己的這個真諦,瑪格選擇了守護自己,而在局中局當中,又設計了另外一個局來包裹著整場戲,像是某種程度的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甚至可以說,之所以我會用一個相對抽離的距離在看待這部作品,正是因為感受到每一個角色都不是那麼純粹的好人或壞人。

於是我們穿梭在每一個角色的心境之間,然後用旁觀者的角度不經意地去做出一些「評斷」,或許充斥著背叛、傷感、憤怒跟疑惑,但其實誰也都沒有真正做錯什麼事情。

但忍不住讓我思考的一個本質是——那些都只是虛情假意的逢場作戲嗎?不,我覺得都有愛的成分,儘管剛開始是演戲,卻也會在其中不自覺加入真心,才得以讓對方感受到;於是延伸的思考便是,真愛存在嗎?在這當中有那麼多段關係裡,每一段都參雜著愛,也因此,可能每一個決定都是當下的選擇。又或許,都只是稍縱即逝的火花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