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無辜之人,可能本身也並非善類。』

月初的時候看完了這部《惡緣》,雖然劇情確實有其殘暴血腥的一面,但我個人比較不會定義它為娛樂性高的作品——更讓我印象深刻的在於它的黑暗與沈重。雖然這是一個六個不斷被命運的線捆綁在一起的惡緣,彼此纏繞,互相把對方拉入深淵,但我覺得故事沒有要討論太多私刑正義、以暴制暴的灰色地帶,而是透過這樣一個某種程度上應證了「惡有惡報」這句話,看他們互相追緝、互相傷害,而讓觀眾在某種程度上透過一個大快人心的故事,有一種誠如代償的心理效果。

而我也很喜歡,敘事上的巧妙翻轉,造成觀眾一定程度的意外感。其實可以發現,故事中多數的角色,可能並沒有很正式的介紹名諱,而是透過一些形容詞來做為一個代號,例如欠高利貸的男人。起初我以為這是為了創造一種抽離感,讓觀眾以一個全知觀點的視角來看這個故事——於是旁觀者清,我們看懂了所有人的痛苦,於是也注意到所有人的惡。


在這一點之上,我覺得是有達到效果的——「代號」使用的合理,且對於觀眾而言,很有意識的站在自己應該看待這個故事的角度。誠如海報、或者相關視覺的釋出,都很強調「線」的意象。

緣的概念,也緩若在這六集的故事裡,逐漸具體化。不過纏繞他們之間的命運,卻不是正面的影響。

非小奸小惡——故事從第一集,當欠高利貸的男子找上張吉龍,要謀殺自己父親時,就注定了這個作品的黑暗調性。當欠債人本身死到臨頭,毫無退路時,鋌而走險像是一種必然。第一集確實花了很多時間在鋪陳高利貸找上欠債者時的威脅,放大了欠債人的恐懼跟害怕,也才更強化他的決心。


跟《照明商店》一樣,前面都給人一種摸不著頭緒的感覺,但是直到後續的劇情推進,才會在一個瞬間,把所有故事的前因後果都串起來——所以也不否認,在成就這樣的敘事詭計前提,其實很考驗觀眾的耐心。但一旦熬過那個階段,後續就會豁然開朗,享受在敘事帶來的翻轉跟意想不到。

於我而言,《惡緣》很有意思的在於,第一集看似比較冗長的鋪陳,到最後一集又有一種回馬槍之感——像是惡緣又再度延展,在另外一個地方蔓延,算是我近期比較少見的到前後呼應。

韓相勳跟李裕姃這一組,蠻讓人印象深刻的在於李光洙飾演的韓相勳,在性格上確實有讓人覺得「躁」之處,而李裕姃讓人有些費解的行為舉止,也其實都埋有伏筆。故事後期的翻轉,確實有讓我瞬間覺得心臟跳動加快的激動感(誠如韓相勳發現真相的憤怒),同時我覺得很有意思的在於,看似無辜之人,本身也非善類。


當然也必須提到,作為「目擊者」朴海秀的登場——從第二集開始確實有一種加快節奏、變得有趣且刺激之感,我覺得很大的一個關鍵在於從車禍之後,「目擊者」的出現,造成了一切變因與動盪。不管是一開始協助棄屍、害怕被發現而身敗名裂,甚至是後來的恐嚇勒索,我覺得在這三個人之間的,都有各自明確的立場跟情緒,那種彼此忌憚卻又看似有站在同一艘船上的同舟共濟,有一種情況如此失控,卻達到微妙平衡的感覺。

正因為這個有點違和的情況出現,才讓後來的車禍真相的公開,有一定程度的衝擊性。

但我覺得全劇最讓我震驚,且一度讓我覺得「咦!我是不是漏掉什麼!?」的震撼感,來自於第五集。那個原以為理所當然地推進,後來發現竟然是一個反轉設計時,我必須承認這個設計大大讓我為《惡緣》加了分。(實不相瞞,我也確實有回頭快轉找尋,是否有我遺漏的線索跟轉折)


申敏兒飾演的李周妍,作為當年暴行的受害者,她其實長年以來,都活在那個夢魘中,即便如今的她已經成為醫生,可能相對來說是社會菁英份子的勝利組人生,但只有她知道,其實她一直沒能逃出那個夜晚。

每當看到這樣的故事,坦白說作為女性,我都格外感到心痛——性侵害造成的永久性傷害,無法復原,那是一輩子心裡的傷。而尤其在看到這背後的發生,不過是一句感覺像隨口一提的玩笑之語,輕描淡寫的出謀劃策,卻這樣造成他人一輩子的傷害。坦白說,我看到這段確實是既心疼又憤怒。在這幾個人當中,或許李周妍是唯一一個我可能真的很期待看到她親手了結惡緣的對象,同時,卻也很矛盾的,是最開心看到她有機會得到救贖、不要做出讓自己後悔之事的角色。

《惡緣》全劇確實各個角色都是一時之選,確實也有一種不到最後,真的不太確定誰會是笑到最後的那一個人——又或者說,惡緣會在哪裡、以何種方式終止。我蠻喜歡故事最後的設計,終究讓這段惡緣沒有太過明確的被結束,當然可以理解為,可能是為了第二季的鋪陳,但我更想強調的是那種象徵在於,其實這世界因為有人、有慾望,所以有了惡,也因此惡緣無所不在,也無所遁形。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