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不自覺間,大腦支配了很多你的決定。』
《頭腦共助》是我私心為了鄭容和而看的作品,而其中看到車太鉉既《警察課程》之後再次演出警察,而且同樣蠻強調與另外一名演員的夥伴情誼,還是挺有既視感。不過說真的,我是直到第五、第六集在探討邪教主題時,才覺得比較有在狀況內——我必須不諱言的說,前幾集在我感覺來顯得非常鬆散,不光是要營造申河路跟琴明世不打不相識的關係,從醉酒造成的秘密洩漏,導致申河路被辭退;進而讓申河路開始對琴明世有報復之心,開始一邊協助警方辦案、另一邊悄悄搜集不利於琴明世的消息;同時,還需要處理案件本身。說真的,我覺得兩者都想要兼顧之下,導致「案件」本身非常的零碎。
以目前的節奏來說,大多是一個案件、花兩集左右的篇幅,但實際上卻可以發現,其實在案件延伸到第二集的時候,大概是前半段就會很迅速的把案件解決、找到犯人。的確相對俐落沒錯,但我覺得在追查真相以及尋找線索的過程,就顯得太過簡單了。
而且不得不説,我覺得誠如琴明世對於一些大腦科學的內容不甚熟悉,對觀眾來說,光是這樣一個神經科學組,就有很多對觀眾來說門檻很高的專業術語跟理論。當然,就某些時候我覺得是有趣的、有一種開拓眼界的感覺,像是前幾集在相處過程中,申河路告訴琴明世每個人一天能做的「決定」其實是有限的。但是如果套回到犯案身上,我覺得對觀眾來說有不小的鴻溝,這也算是某種非戰之罪。
或許也因為本身就是比較文科腦的思維,對我來說案件會讓我更為關注的,反而會比較像是動機的部分。例如前兩集的歌手金宰元在台上死亡的案件,故事環繞在他想要「在最燦爛的時候死去」,因為自己的自尊,不允許受到疾病的摧殘,以及如此狼狽地結束自己的音樂生涯——可是就像琴明世最後告訴經紀人的一樣,其實在那個時候,金宰元更需要的,是旁人的支持跟理解,或者有多一點點鼓勵,告訴他不要執著於舞台與掌聲,活出每個當下自己最喜歡的樣子,就是燦爛——可惜沒有,不論是經紀人還是妻子,似乎把完成金宰元的願望當成一種理所當然的行為,幾乎已經合理化到,沒有發現其中的不對勁。
我必須說,若不是琴明世最後告訴經紀人的那席話,或許我自己也會陷入某種迴圈裡面,相信這樣幫助自殺的行為,其實是遂了當事人的願吧!
第三、四集的案件當中,覺得整體變得更加簡單處理,故事最大的翻轉跟重點在於死者的真實身份——而與此連帶在這兩集當中的重大轉折,是薛組長終於經歷了自己渴望的「大腦改造」。其實不得不説,在前幾集中看到薛組長因為自己是女性的關係,受到上司的歧視跟各種否定,作為女性觀眾難免還是於心不忍。因此,雖然是發生意外,但是看到薛組長有這樣徹頭徹尾的改變,卻還是挺為她感到欣慰的。
而提到這個,就不得不提第五、第六集的智律媽媽事件。故事從一開始就以一個駭人聽聞的震撼彈開始,六歲的小女孩真的會決心殺死自己的父親嗎?屋頂上的那場戲,像被附身一樣的情節演繹讓人著實毛骨悚然,但後來看到母親對於女兒身上的奇怪疾病,寧可相信所謂的救世主會帶來轉機,也不願接受正規的治療——從這裡就開始發現,所謂的邪教對於追隨者的心理操控,甚至到一種執迷不悟的狀態(這一點用腦科學的角度切入,其實我覺得是挺有意思的)。
翻轉縱然精彩,但是對我來說,我自己會覺得三個單元都有一個共通點是——過於理所當然地在辦案過程中找到線索,且在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之下就鎖定了真兇、找到了證據。我覺得為了經營角色之間的關係,以及必須去經營,像是黃東宇作為死刑犯,對申河路的過去是否有所關聯?在太多事件同步發生之下,就顯得讓觀眾抓不到重點,甚至,就連單元劇本身應該帶給觀眾的吸引力跟好奇心,都因此流失。
其實以這類型比較以懸疑推理的刑偵作品來說,我自己對於「單元案件」的關注度往往都高於最後貫穿全劇的大事件,導致在單元劇上已經降低我看下去的動力來說,的確是於我而言、這部作品蠻嚴重的致命傷。我應該是會為了鄭容和試著繼續追下去,希望後續可以有所改善啊。
最後也還是來聊一下車太鉉,其實跟《警察課程》一樣,兩人都是從一種敵對的態度開始,但想必也會慢慢發現對方的優點,申河路跟琴明世之間的鬥嘴跟互動,我自己是覺得在某些時候有點過於刻意的操作,雖然有覺得有趣的部分,但會讓我覺得「多餘」的戲碼反而更多,像是琴明世的前妻跟女兒,一度懷疑一直把申河路博士掛在嘴上的琴刑警,說不定是出自於喜歡;又或者是兩人被關在冷凍庫裡時,一度相擁取暖,其實我覺得這種為了刻意營造喜劇或者一點曖昧的操作,都反而是扣分的,失去了那種逐漸建立起夥伴情誼的漸進。
其實我本來看到申河路以顧問般的身份加入時,以為會是像《神探伽利略》當中的湯川學博士一樣,同樣是對觀眾來說陌生的領域,可我覺得刻意添加很多其他元素進去的狀況,讓《頭腦共助》變得有一點摸不清重點的感覺,這是我覺得很可惜、也期待後續可以改善的地方。當然,關於申河路童年陰影、還有他所堅持想要完成的計畫,都期待後續有更完整且更有架構性的呈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