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她們的悲傷與絕望長出利刃,人性才真正現形。』
《回魂計》兩天飆完 9 集,真的得說看厲害演員們齊聚一堂飆戲真的非常過癮!看第一集的時候,其實就有為之驚艷——不光是神女復活儀式的詭譎感,最讓我眼睛為之一亮的,是舒淇跟李心潔的演技,完全把人瞬間帶到故事的情緒當中,那種既破碎卻又拉扯的心境,幾乎在兩人親眼目睹了張士凱的死刑執行之後,拉到最高。
死刑之後是解脫嗎?從兩位母親的行為舉止看起來並不然,她們心中有更多的恨與痛苦,而隨著張士凱的死亡之後,卻失去了一個憎恨的對象——於是她們開啟了所謂的復仇大計。
而即便是乍聽起來如此偏執且扭曲的想法、縱使理性上也知道私刑正義不應被推崇,但在第一集看完之後,好似都莫名有一種被說服的合理感——對照被虐待的女孩們,好像對張士凱來說,死亡太有尊嚴、太「輕鬆」了。
從張士凱執行死刑的時間點開始,讓整個敘事線既往前追溯,推敲事情真相、以及故事的最大懸念「誰是告密者?」,當然也包括了張士凱的再度落網,背後另有高人設局;同時也往後推進,看活著的人們如何去處理自己心中的怨恨與不甘,甚至於她們必須去面對人性的背叛與猜忌。
隨著事件的撥雲見日,考驗的不僅是當下看似並肩作戰的彼此——汪慧君與趙靜,甚至是在理念上一直與另外兩位母親不太相仿的黃宜臻,同時更挑戰著她們對於自己女兒的信任。趙靜態度明確,即便欣怡才是始作俑者,她也想要知道殘酷的真相;然而對慧君跟宜臻來說並不然,某種程度上,她們卻也都會在某個瞬間,對眼前的女兒感到陌生。
其實不難發現,故事剛開始存在的某些黑色幽默,在於兩位母親的「生澀」。她們縱使意念明確而堅定,但說穿了是出一口氣的心情,具體來說讓張士凱重生之後要做什麼?她們也只是走一步算一步。於是那些看起來有點青澀的小幽默——像是還讓張士凱去指導兩人怎麼拍綁架勒索影片、又或者是兩人偶爾會在張士凱面前討論著要怎麼執行下一步等,都莫名有一種出乎意料的趣味感。但也是這些橋段,讓我們感覺這兩個母親是如此靈動且活生生的,像個「人」。(雖然我可能還是不太理解,爲什麼會想要叫救護車啦)
即便是在前段劇情中,感覺像是黑色幽默營造的「指導拍攝綁架影片」,卻又會不久後得到反轉——透過趙靜的反覆思索,更是她站在「綁架者」的角度去換位思考便明白,這個影片的重點不見得在於錢,而在於對被限制自由的人來說,會有一種被全世界遺棄的感覺,那種徹底的絕望,猶如深淵。
沒有辦法去看那支欣怡被虐待的影片指認,是她明白自己無法承受;而理清張士凱之所以拍攝影片、卻又沒有寄到她手中的原因時,更是她的痛徹心扉。就像在園區裡的達標者一樣,他們塑造了一個「可以離開」的假象,讓園區裡的人們有這樣的盼頭,所以奮力朝著目標邁進——可是星星集滿之後,換來的不是自由,而是死亡。
「最痛苦的不是絕望,是沒完沒了的希望。」汪慧君喃喃說著這句時,不僅道盡了長期照顧植物人女兒真真的心境,更似貼近了劇中好多個角色的心情。反反覆覆,起起伏伏,最是鬧心。
在這場復仇行動當中,「錢財」其實已經是相較之下的身外之物,她們爭的,其實我會覺得並非真的是所謂的民事賠償或者是那筆綁架贖金;不過是在看著張悅心跟張怡婷的豪奢之舉,以及明顯並不真心的道歉舉動中,對照起自己失去女兒、又備受經濟壓力的情況下,產生劇烈的相對剝奪感。於是,錢成為了她們憤怒與痛苦中,被量化的方式。
就跟那場綁架贖金的恐嚇當中,趙靜跟汪慧君並非直接說出一個數字,而是在一連串的質問當中,讓張士凱自己寫下四千萬的數目。這一段可以說,是趙靜試圖套話,也是掩蓋自己「初次行動」的故弄玄虛,但實際上我卻也覺得,反映了她們真實心中所想——金錢,不過是痛苦的代償。
在角色設定上,傅孟柏飾演的張士凱無疑是罪無可赦之人,不光是詐騙本質就是罪大惡極之事,更包含了對園區內受害者的虐待與暴力、那些人性的操縱與玩弄。可是卻也在與張悅心這個養母的互動相處過程、甚至是到故事最後,幾乎是全員都想要他死的過程,好像也會不免讓人對這個角色,產生了一點同情。如果不是被張悅心這樣的人收養,他是不是有機會,是一個普通人?
而張怡庭的奢靡拜金,甚至是那從愛慕虛榮開始的暈船、以及最後發現真相後的種種失序行動,某種程度上是讓我開始對張士凱這個角色產生同情心的初始。曾經的他為了保護妹妹而自願弄髒雙手,可是卻反遭妹妹嫌棄——因為對她而言,一旦有這樣一個詐騙犯的哥哥,她便不可能是她所期待的「名媛」,便不可能「乾淨」。坦白說看到這段時我自己入戲蠻深的,尤其在那些畫面的交錯剪接之下,更讓人產生投射——張怡庭以為兩人的身處不同世界,不過是因為有個哥哥為她負載那些罪惡的重量前行。
隨著復仇大計逐漸走入失控,其實也就象徵著她們距離真相越來越近——即便看完 9 集之後,看起來確實是有些謎團待解,而在龐大的犯罪組織之下,詐騙園區、甚至三清太極會的邪教組織都不過是其中一環,而院區的被搗破,或許是種肅清,也可能是因為利益糾葛的未明。
真真、欣怡跟安琪,這三個個性截然不同的少女,其實某種程度上都有她們母親的一點樣貌——且因為個性而做出的各自選擇,讓她們各自走上的不同結局。我挺喜歡劇情上有安琪跟宜臻這對母女的隱瞞與欲蓋彌彰——作為唯一還可以發生的倖存者,故事看似理所當纏的從她的記憶與口述中被紀錄下來。可是那是真相嗎?看似勝者所寫下的歷史,是否能夠不帶私心的百分之百還原現實?
答案是否定的。縱使是血濃於水的母女,終究還是獨立個體,依然會有讓自己感到陌生的地方。例如故事的最大懸念在於,誰是張士凱的女友?誰又是三個女孩中的始作俑者?從出入境紀錄銀行交易紀錄、以及最後橋段的伏筆,真真大抵才是最有可能的女孩——只是一部分的她,有著更深一層的心機,想藉由破獲詐騙園區來「處理掉張士凱母子」,同時另一部分,當她騙來的是自己好友,且看著她們受苦時,可能還是動了一點惻隱之心吧。(但神廟為什麼被抄、又為什麼在最後一刻看到真真睜開眼睛,真的好期待有第二季的說明啊!)
最後,回到私刑正義的討論——我挺喜歡傅孟柏飾演的張士凱在過程中,儘管是為了挑撥汪慧君而產生的發言,可是他問出的是「憑什麼?」。即便趙靜、汪慧君是受害者家屬,但他們確實也沒有資格,頂替法律制裁。制度不完美,法律不完美,但人其實是更帶有自私的生物,便更不可能,有資格審判另外一個人的人有罪與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