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曾對制度與人性感到失望,也因此學會了在不公的世界裡,仍然懷抱希望。』

《化外之醫》是一部讓我蠻驚喜的作品,讓我驚喜的原因在於,好像當我已經預期了它要往社會寫實面去描寫像是移工議題,去談論歧視與基本人權時,卻又在張鈞甯飾演的鄭琬平身上,看到了家有長照重任、腦麻兒童的照顧難題;而當我以為醫療疏失的議題在於開啟范文寧作為醫師的「資格」控訴時,卻沒想到後續滾動的是關於醫療體制的討論,甚至更大的人口販賣陰謀。

所有的故事都是如此環環相扣,會感覺《化外之醫》很有野心地想要在有限的篇幅內,卻很全面性的討論與移工有關的所有議題——其實就連長照主題,也是呼應到了外看。可以發現不論是范文寧跟鄭琬平,都在這個過程中產生了價值觀上的改變。

我其實光是第一集,就有被撼動到的感覺。一場發生在火車站極其緊張的手術,不管是范文寧的「非法行醫」、皓皓癲險發作、鄭琬平緊張地找尋失蹤的兒子,甚至到後來警方的查緝,整個氛圍感都被建立起來。可是觀眾卻又會赫然想起范文寧的發言——即使他在越南是合格的醫師,但因為不被台灣法律承認,他卻也只能成為「化外之醫」。


從范文寧醫師的視角, 搭載劇名《化外之醫》視覺的出現, 我覺得在一瞬間,就把觀眾拉進這個角色的心境裡。那種「不被承認」、活在歧視之下的困境, 帶給我蠻強烈的情緒。

尤其在故事開場,其實鄭琬平跟范文寧的相遇,確實是一種雖是壓抑,但卻是明顯的劍拔弩張。看完全劇回頭看這個片段,可以感覺到范文寧某種程度上,是出自於對這個體制、或者是面對讓自己陷入這個困境的命運感到不公跟憤怒,所以他對於「台灣人」自帶敵意,甚至理所當然覺得來者不善,感覺鄭琬平高高在上;但我覺得與此同時的鄭琬平,身在一個極其高壓的狀態,每一件生活的瑣事都造成她極大的壓力,她不斷的被要求給予跟付出,可好像有個無底洞無限吞噬她的能量,也同時在那個洞裡,不斷湧出新的變數。

他們是在那樣不快樂的狀態之下相遇,都有對於人生的迷惘跟困頓,也同時都有對於這一切的煩躁跟難以逃脫。我其實覺得因為不同的原因,但他們同樣失去自由。


如果硬要說兩人後期有什麼感情線的發展,我覺得之所以會讓人覺得互動相處有一定程度的粉紅泡泡跟心動感,正是因為兩人經過衝突跟碰撞,才逐漸發現彼此的理念契合,進而產生更多的認同。甚至我覺得他們也在相處過程中,對於彼此都有更多的同理。正是因為他們都曾經更深入地走進對方的家庭生活裡,理解對方真心的在意,所以我覺得那種從夥伴開始逐漸昇華的情誼,才會格外動人。

雖然在現行法律制度背景下,不太可能是一個如同觀眾期待、格外英雄化的故事收尾——例如我自己看到中間段兩人攜手出診的場景,意外有一種大俠與俠女之氣,甚至不免期待兩人可以就這麼合作無間、持續拯救那些在社會角落、需要被救援的移工們。不過我自己卻也在那些片段中,感受到一種初衷的被喚醒。

就像鄭琬平也是在這個過程中,自覺過去的自己作為醫生,卻其實更像是一台沒有感情的醫療機器,而她甚至清楚的發現,之所以變成這樣並不是誰的有意為之,而是這個社會對於醫生的期待跟培育,導致她太過理所當然變成這個樣子。


她在醫治這群移工的過程,不光只是把他們當作需要治療的病患,更是作為活生生的「人」看待,於是也在這個過程裡,慢慢找回作為醫者的初心。我會覺得不論是在存有一點遲疑的情況下,相信老師的判斷,導致造成了周傳蕙父親的醫療疏失,甚至包含她對於皓皓的執著,到一點讓人覺得不寒而慄的程度,那近乎走火入魔般要為皓皓動手術的行為、這個「失控」的本身,感覺上也呼應了她後來告訴范文寧的那段話。

作為醫生,她無比相信醫療的力量,卻也在從醫的這些年知道了醫療極限的能與不能,逐漸在這個過程中,讓自己長成了一台合格的「機器」。同樣是救人,她用腦工作,去看更多的醫療文獻、去研究更多的案例;可是在這個過程裡,忘記用心去同理、去感受。

可是她甚至是同時在與移工們的相處,以及當時皓皓的離開與真心話中,才赫然發現自己成為了機器。她才當頭棒喝的發現,過去自己的「執迷不悟」,或許也同步造成了兒子的壓力,想要他成為「正常人」的執念,終究綁住自己,也壓得兒子、與前夫都近乎窒息。


同樣被自己困住的還有周傳蕙檢察官這個角色。其實坦白說我自己在看這部作品的過程是覺得對這個角色有點躁的——可有趣的在於,如果站在一個全知觀點的角度、並且以某種道德制高點去產生投射,或許其實是可以同理這個失去父親的女兒,或者說,可以理解她在檢察官的這個職位上,會有的某種正義感。

但我覺得順順地看下來,會讓這個角色某種程度上像是存在過度的執念,於是感覺像是公器私用,打著正義、辦案的的旗幟,公報私仇。會在故事進行間有點不理解,嚷嚷著想要知道「真相」的她,卻好像在每一個行為舉止裡,早就已經未審先判。我覺得蠻可惜的是,其實故事到後來,透過父親同樣身為檢察官、生前的一些開導跟叮嚀,其實也呼應到鄭琬平的狀態,是一種近似於困獸之鬥的掙扎。但是當前面並沒有被建立起來之時,後來的釋懷或豁然開朗,也就相對無力了。

另外,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表演方式的關係,我一直覺得許安植並沒有辦法在周傳蕙這個角色上好好的發揮,尤其在各場追擊或者需要用氣場去撐起這個角色時,始終讓我覺得氣勢弱了一層,不論是對夏騰宏飾演的吳振華、對范文寧,或者對反派,都給我這種感覺。即便穿了跟鞋,也好像有一種小孩子武裝成大人的感受。


《化外之醫》最讓我驚艷的兩個角色,其實是在楊一展飾演的劉天誠,跟蔡亘晏飾演的林靜鈺身上。或許因為發生在范文寧跟鄭琬平身上的事情太過沈重,也知道現實生活中這是一個很龐大的議題,甚至這種社會問題跟悲劇層出不窮地發生在台灣某個角落,於是在這樣的前提之下,那些很自然呈現的喜感活靈活現,確實存在著調劑效果。

其實看完就會發現,這兩個角色都有著舉重若輕的重要性,他們是主角很重要的助手,也是很多時候穿針引線、推動劇情發展的重點。在兩位演員的詮釋之下,劉天誠跟林靜鈺都有一種非常寫實卻又充滿靈動的生命力,刻劃出那種對觀眾而言格外有親切感的人物。

例如林靜鈺跟鄭琬平之間,用「威大第一/第二美」來稱呼對方,看見女性之間的相互支持與好閨蜜交情;又例如劉天誠那渾然天成,夾雜著台式英語、台語跟一點台灣國語的口白咬字,都讓人感到格外親切的喜感。


最後來聊聊這部作品的靈魂人物范文寧,透過《化外之醫》,第一次看到越南影帝連炳發的演出,我很喜歡他在螢幕上自然散發的魅力,尤其在全劇前後,看得見這個角色的轉變——甚至是在整個氣場的不同。縱使我稍微覺得在故事最後,好似有一點刻意的、太過顯化的讓氛圍有一種豁然開朗之感,尤其我自己稍微是覺得人口販賣真相這件事情,把陰謀設計有一點太大、導致收尾相對簡單了些,甚至過度美化;可是卻很喜歡范文寧在經歷一切事件之後,縱使遭遇到不公待遇,但他卻有了夥伴、也對這塊土地有了新的感情。

劇末的希望感,或許還是有一點不切實際,尤其誠如上文,我們都知道還有太多的故事正在不為人知的角落發生,對於外籍移工的歧視、他們遭遇的困境,都還是難解習題。可是終究,有一群人、或許像是范文寧等人,願意運用自己的技術去幫助弱勢之人;有一群人把這樣的故事拍了出來,引起更多人關注。我想即便緩慢、即便問題仍然都還存在,但終究可以抱持著,正在改變、正在好轉的期待吧!

圖片來源:《化外之醫》粉絲專頁
✩ Follow Me on threads| 粉絲專頁 │ Instagram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