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淵的打造,不僅來自於所遭遇過的暴力,更來自於社會的二次傷害。』

操控遊戲|marionette

導演:李韓昱
演員:金希沅、李宥英

由於參與了由台北市社會局與台灣女性學學會攜手辦理的「台北市性騷擾防治影展」,而看了這部 2017 年的韓國電影《操控遊戲》——坦白說如果就電影層面來談,確實有一種前期氛圍營造極佳,中後期卻有明顯想談太多事情,進而讓故事有點鬆散的感覺;可是與此同時卻又格外心痛且有感的在於,其實這是一個改編自真實故事的作品。

尤其搭配這次的影展,後續還有映後座談的延伸探討,我覺得是用不同的視角去看待這部作品帶來的議題討論跟迴響。

平心而論,《操控遊戲》真的是一部讓觀眾看了會覺得「不太舒服」的作品,起碼於我而言,過程中有多次的如坐針氈,且會頻頻需要用捏著手這樣的方式,去抑制住那種窒息感與不適。我無法說自己能感同身受那種恐懼跟不安,可又在女主角的無能為力之時,強烈感受到那種深陷其中的絕望。


真的就像是魁儡一樣,好像有一種不見天日,再也無法脫離掌控跟被戲謔的感覺。

但不論從映後座談提及,或者是在觀影期間,我幾乎都可以反射性地想到,當這樣的事件真實發生,就像韓書鄰的未婚夫一樣,那種檢討被害者的言論,或多或少一定會出現,甚至直言說出那種「一輩子都毀了」的狂妄斷言。這些都好似也再次把受害者推入深淵,仿若她們再無重啟人生的機會。對受害者而言,社會的輿論跟這種自以為的認定,其實都是二次傷害。

如何建立一個可以更從受害者的立場出發的環境——其實是在聽了映後座談的與談人,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方念萱副教授的分享之後,第一次有所警覺。或許對受害者——像是故事中的劉敏雅來說的絕望,其實不光是事件發生的陰霾與痛苦,也包含所有的議論吧。誠如後來韓書鄰未婚夫的話,對她帶來的傷害。


正因為有那麼多的掙扎、兩難跟無所適從,所以才讓這樣題材的作品會帶來那麼強烈的窒息感跟不適感。例如事情發生之後,劉敏雅縱使痛苦也無從對母親訴說的,只能暗夜看著影像痛哭;或者為求性私密影像不要曝光,而再次聽命喝下摻雜藥物的飲品,任由男性們的恣意侵犯——好似只要那些黑暗不要被公諸於世,就能永遠不為人所知、自己能假裝沒有發生過。

更甚者,即使是作為成年女性的韓書鄰,面對性私密影像的要脅,不論是恐懼所謂的身敗名裂,於是選擇聽命行事地在廁所自願拍攝內衣照,又或者是面對學生可能遭遇相同事情時的行動,我覺得都讓「操控」這個動詞變得具象,且會忍不住在觀影過程中心疼於——身為「旁觀者」,我們可能也找不到其他可以擺脫操縱的方式。

如果從劇情推進的角度層面來看,韓書鄰的角色確實是顯得有勇無謀,可是如果站在女性的觀點出發,好似卻又可以理解,她之所以不想再次面對輿論、面對媒體,甚至基於對警察的不信任,而自己行動的決定。


片名有意思在於,不只有「操控」帶來的傷害與無助讓人不適,我覺得「遊戲」也是讓人覺得不寒而慄的原因。因為對劇中的青少年而言,性私密影像的拍攝與散播,這些犯罪的本質並非出於對性的好奇,或者不確定造成的傷害,而是在於明知道這些行為可能造成他人的痛苦,卻還是為了錢、或者因為好玩而去執行。

人性到底本善還是本惡?在故事中作為教師的韓書鄰,授課過程中提及了這段,我覺得對照全片也是不勝唏噓。很印象深刻於映後座談中的分享,有一段提及到,因為虛擬世界的出現,對某些人來說是現實感是斷裂的,年齡的分界不再如此線性。所以於青少年而言,或許變得對所謂的痛苦更加麻木不仁。

於是為了獲取自己渴望的,金錢也好、情感也罷,極其容易地讓青少年走上岔路,而他們還不覺得自己有什麼問題。在那些理所當然的嘲弄之中,更讓人感受到一種對於教育的無力——我其實對於最後結局,是與韓書鄰有不太一樣的想法的,我感受到的,是有怪物的正在形成,而且可能在很多角落,都正在滋長。


可能是因為作為教職,她相信孩子的可被教化吧!

《操控遊戲》誠如我前文所及,我覺得確實有很多呼應到現實狀況,得以展開很多討論跟關注的面向,但同樣也不諱言以電影來說,感受得到想要一次談論太多議題的野心,導致最後的走向難免顯得疲弱。但換句話說,也正是因為性私密影像散布的議題涉及眾多層面,極其複雜,所以這個議題才會格外的敏感且難處理吧。

但與此同時,我覺得也更凸顯了我們的必須持續關注——並不是自己不知情就可以當作這種惡不存在,同時必須有所體認,惡行可能很難全然即時遏止,且受害者們遭受過的傷不可能完全癒合、不再產生痛楚,更因為網路與社群的便利性,讓某些東西永遠存在,更因此,需要更多的呼籲吧!

圖片來源:網路
✩ Follow Me on threads| 粉絲專頁 │ Instagram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