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情感負重落在自己身上時,才驚覺我們已經是需要扛起一切的大人。』
說來也是某種湊巧,在連日大雨的週末之前,有《忘了我記得》的正式上架。於是在這個假期裡,讓很多觀眾都有這樣的一段時間,沈浸在這樣的故事當中,去感受、去思考,或者說在這個故事裡,好好哭一場。
劉若英本來就是我自己很喜歡的一位表演者——我喜歡她的音樂作品,縱使她不是那種在歌曲中特別具有爆發力,或者特別有高亢張力的歌手,但我喜歡她的歌聲裡有故事感,像是一種絮語,細說從頭。這樣的特質,也被她放入了她的影像作品、文學作品,於是《忘了我記得》,就成為一部或許題材通俗,但卻帶有劉若英獨特風格的作品。
再加上秦漢與謝盈萱的表演,完全可以感受到何謂表演魅力。我喜歡這部作品裡,所有演員的恰如其分,不過度張牙舞爪,卻展現出了現實的難題考驗,而觀眾確實可以從中感受到那個兩難。
我想我也特別喜歡的在於,謝盈萱飾演的程樂樂,在面對長照壓力時的倔強與脆弱。先遑論台灣的長照資源是否真的有機會改善什麼,我看見的是在這樣的困境當中,她時而想要掙脫,卻又放不開的心理糾結。例如她曾經隨口說出自己的新年願望,是想要快樂,於是當她看到那張樂爸親手寫下的春聯時,她便無法忘記,即便無法達成,可是作為一個父親,是那樣絞盡腦汁想要完成她的願望。或者起碼讓樂樂知道,即便是那麼輕描淡寫地提及,卻還是被父親放在心上。
所以當父親喃喃自語,不願去養老院之時,那種作為女兒想要為父親實現願望的使命感,又或者說,當她總是回憶起小時候差點走丟的經驗時,太過強烈的感受到「被丟下」的無助,她就怎麼也不願意,讓辛苦扶養自己長大的父親,有那樣的感受。
長照過程是一場「暫時不會停的雨」,這個詩意的形容,確實有一種美化之感,但我起碼覺得,可以不用總用悲情,來描繪長照。會有像小孩子一樣,在復健達到一定步數後得到冰淇淋的獎賞,會有兩人一起遊戲的時間;可是當然也會有讓樂樂承受不了的心累。但終究,在照顧過程,他們擁有了相較於長大成人之後,可能最親密且相處時間最長的一段時光。
必須坦言,前幾集時確實有想過為何如此編排,總覺得不論從劇名、宣傳主軸,都很顯然地放在父親的老化與疾病,那爲什麼在前幾集,會有關於夢想、友情、愛情,甚至是缺席的親情?而我看到後來,忍不住在想,或許就像是那句「子女的事情總是比父母重要」,所以不論是夢想的追求、情感的維繫,甚至是那個埋藏在心底的遺憾——曾經這些事情,之於樂樂、之於我們多數人,都是更被擺在前面的優先順位。
因為我們都太習以為常的覺得,父母總會在我們身邊,於是他們的事情先擱著緩一緩沒關係;卻不料一晃眼間,時間會戛然而止,而有一天忽然回神,才驚覺父母不知何時已白髮蒼蒼。
可儘管如此——繞回來說,其實前幾集的編排,縱使相較於後面的劇情可能有些顯得陪襯,可是我其實在第二集左右,就有泛淚感。讓我瞬間感受到難過的那個點,在樂樂跟蘇菲吵架之後,在脫口秀的舞台上,她以喜劇的方式,道出了自己真正的傷心。她很想理性去看待朋友的選擇,甚至某種程度上她也可以理解,可是感性上,她卻還是期待自己在受傷的時候,能有一個擁抱支持。
並不是責怪蘇菲,相反的,我覺得樂樂也明白蘇菲的兩難,也知道那個當下即便蘇菲出聲力挺,也無法力挽狂瀾,還可能反而賠上職涯。只是人性的矛盾就在於,儘管理解,但那個情感面上的衝擊跟傷感,還是很難完全置若罔聞。
就像面對樂樂母親的離開,如今的我們,可以從樂媽逐漸木然的表情,理解那是產後憂鬱症,以及養育孩子的無助與孤獨,但當時確實沒有這樣的觀念時,反倒可能更讓作為母親的樂媽苛責自己,是不是不適合當母親?反覆的自我怪罪與不快樂,越發讓她難以承受。「身為女兒我無法原諒她,但身為女人,我能理解她」的一句話,我覺得是一句淡淡的悵然。
很多事情無能為力且無力改變,於是我們也就只能選擇當作沒看見般,讓它繼續發生,甚至惡化——縱使聽起來逃避,但其實實際上,人生有太多並不是積極熱血就能夠扭轉乾坤的困境。小小年紀的樂樂,也是看在眼底的,所以她選擇放手讓母親離開,只希望她能快樂,只是卻又在感受到被拋下的孤單時,刻意忘記了,當時自己的選擇、還有當時的快樂。恨與怨懟,總是比起思念來說,更加容易。
作為脫口秀演員這個設定,在 threads 上有兩派討論,以我不是那麼常看喜劇演出的觀眾來說,著實無法評斷是否切實。但我覺得,尤其在第一次的誤打誤撞上台,樂樂有展現出那種對於舞台的掌握與天賦——而看到後來的故事,不管是呼應到父親的笑話、母親的歌唱舞台,好似合理化了樂樂對於表演舞台的嚮往。
縱使會透過老闆馬克的眼神、台下觀眾的表情,稍微感受到這段表演可能在喜劇觀眾之間的評價,誠如我偶爾也會在比較感傷的橋段感覺好像不那麼「典型」,但於我而言,表演是多元的、充滿可能的——於此同時,當脫口秀的腳本與劇情有所呼應時,透過謝盈萱有情感的聲音表演,我卻仍然覺得,是被打動的。
而這個職業設定,我覺得也呼應到這段最終是以失敗告終的婚姻。有注意到很多觀眾會感覺謝盈萱跟霍建華好像在螢幕上沒有很強烈的 CP 感,坦白說我剛開始看的時候,也有這種感受,甚至由於在《影后》謝盈萱跟薛仕凌的夫妻吵架對戲太精彩,導致一瞬間會感覺到一種落差感,在於霍建華跟謝盈萱飾演的張凱跟樂樂,甚至連吵架,都感覺有一種不在同一條線上的感覺。
越看到兩人婚姻走到歧路,越有一種感覺在於,兩個人本質上就是太過不同的人,他們的氣質、追求、成長背景跟世界,本來就大相徑庭,於是這種「隔閡感」,反而我覺得適合在這兩個角色之間。那晚的相遇,也正是因為這樣的「不同」在自己眼裡太過獨特,而讓彼此愛上對方。
愛上對方的原因,確實也是造成,彼此走不下去的關鍵,說來也是格外感慨,可我尤其從後面的劇情當中,感受得到彼此都還是愛著的,只是卻也明白即便再次磨合跟努力,仍然會有無法跨越的鴻溝、無法修補的裂痕。所以,退回到遠遠關心對方的位置,才是彼此最舒服的距離。(忍不住想點播一下劉若英的《我們沒有在一起》)
「我知道你也不能帶我回到那個地方,你說你現在很好而且喜歡回憶很長,
我們沒有在一起至少還像家人一樣,總是遠遠關心遠遠分享。」
當「老」這件事情觸目所及的變得立體,在秦漢的表演上,看到一種沒有表演痕跡的演出,且在各個細節之處都可見表演功力的深厚底蘊。不論是他的瀟灑與自由、有點調皮的面貌,感受到女兒情緒跟壓力的無能為力,疾病導致的木然與呆滯,以及有一種,好像飄到另外一個思緒世界裡的狀態,在總共八集的篇幅裡,展現出人物的寫實面,讓樂爸這個角色,有血有肉。
在觀看的時候有一種想法在於,每個人會因為自己的生命經驗而對不同的戲劇產生感觸,而倘若在《忘了我記得》當中沒有共鳴的觀眾,或許,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幸運的。程樂樂在長照過程當中,泣不成聲的對父親自白——坦言自己好害怕父親的離開,卻也好怕這樣年復一年的拖下去——那種因為長照而生命停滯的無力感,那種出現「不該有的念頭」的罪惡感湧上之時,她才感受到自己有多渺小。
而儘管是知道這一天終究就到來,可是所謂的死亡跟離開,卻不是可以事先準備就得以防範悲傷。也是到了最後才發現,月經會的三人,其實也都有「家務事課題」,佳雲在育兒及家庭照顧上的忙碌,導致他已經好久不見原生家庭的父母,也只能委給機構照料;而蘇菲可能還在適應與調劑失去親人的悲傷,靠著儀式感來忘卻無法團聚的悲傷。而樂樂最後則是透過演出的形式,記得爸爸。
「忘了沒關係,我幫你記得。」這句在《忘了我記得》最後,好似樂樂對於父親的承諾與紀念,也對於觀眾來說,是一種輕聲安撫。最後一集哭到整個鼻塞、淚流不止的我,好像也看到了一種面對死亡的態度——很難做到灑脫,但我們終究可以面對真實人生的痛,然後找到方式,好好活下去。
圖片來源:Netflix 粉絲專頁
✩ Follow Me on threads| 粉絲專頁 │ 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