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無情的戰爭下,我們可以選擇當一瞬溫暖的光。』
疫起 | Eye of the Storm
導演: 林君陽
演員: 王柏傑、曾敬驊、薛仕凌、項婕如、謝盈萱
《疫起》在這個時空背景之下的橫空出世,於很多觀眾而言自然都存在著不一樣的意義,它固然很明顯的削弱了某種在政治性策略上的批判,把更多的重心擺在探討醫護人員、以及在疫病這場戰爭之下的所有人性。儘管有趣的是,在不帶有批判力道的前提之下,還是把某些行為會隨著劇情推展,而讓觀眾看似很順理成章地產生某種正確與否的「評斷」。
例如,李雪等護理師們的罷工,到後來項婕如所飾演的李心妍跑上去哭著讓他們回想起醫護人員初心、不應逃避等等的戲碼,是不是又有點太過理所當然化醫護人員的付出?這一行業的確會有風險,但某種程度上我會更想要把這一段,解讀為一種對於政策上的抗爭——這是對於沒有做好對應措施跟準備,而粗暴封院的一種控訴。
回到李心妍這個角色身上,儘管不得不說在這麼壓抑跟緊繃的氛圍之下,李心妍跟安泰河之間的愛情的確是故事當中的一個點綴,但不知為何,我始終覺得這一段的篇幅有一點超乎我原先所預期。我自己反倒最印象深刻的不是兩人分別在兩棟遙遙看向對方,各自滿懷心事卻又佯裝一切都好、不讓對方擔心的那段戲,倒是當安泰河主動說出自願前往 B 棟那段戲時,李心妍的話外音不斷嚷嚷著各種替他抱不平的話,每一句,都更加深那種衝擊性。
就某種程度而言,這個故事在某些部分還蠻像是用相當紀錄片的形式在呈現,也因為在故事中每一個角色具有鑑別度的切中人性,而帶給觀眾很多的反思,同時,也會帶有很多震撼。像是故事當中有病人在醫院自盡這件事情,對觀眾而言依然是震撼力十足。在觀看過程中,看著每一個角色的汗水與淚水,夾雜不安跟未知的恐懼之間,我反覆想到的是那句俗話——病毒是無情的,而感慨的是,在這樣的無情之前,更顯著的是人性的無情,只是卻又因為我們同樣身而為人,所以能夠同理地去思考,這樣的自私,捫心自問,自己也會產生。
故事最後是讓人性那種團結意識的善來作結,儘管在故事中段,包含像是前文所提到,因為安泰河曾經去支援過 B 棟,所以有點在同事的集體壓力之下,「被迫自願」地被派往 B 棟進行支援,在那一場戲裡,我感受到的一種絕望,其實不光是因為對於 B 棟未知情況的不安,害怕染疫的情緒,我覺得更深的是一種,被同事捨棄、以及被那些曾經自己那麼關心的病人們,排擠於外的感覺。SARS 也好、COVID-19 也罷,某部分都像是一個標籤,阻隔卻也同時分化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那些下意識劃開的距離,都造成了另外一種除了生理病痛之外的集體創傷。
我挺喜歡的一個概念,是透過薛仕凌所飾演的記者金有中這個角色所帶出來的——當所有人都共同面對這場疫病時,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戰備位置,再渺小的力量,即使就像是那名陰錯陽差被關進醫院的那名計程車司機一樣,自始至終,沒見到他怨天尤人,他反而是帶給很多同樣被關在裡面的人們很多溫暖,不論是幫忙給予物資,又或者像是他保護王護理師的女兒一樣,給予一種陪伴。我自己覺得很感動的,是當故事走到尾聲時,那一通小女孩打給計程車司機的電話——人跟人之間,即便可能再也不會相見,可是那一刻的溫暖,卻是永遠深植人心,影響著另外一個人的。
從那一刻開始,到後來的太陽緩緩升起,站在二十多年後回頭前看當年的這起事件,自然是知道後來的故事。而如今,我們又經歷了一場疫病—— Covid-19 之初,很多人都曾經因而回想起 SARS 的那段日子,只是本來都以為很快會結束的,卻沒想到就這樣過了三年,世界,也因此停擺了那麼些日子。而如今,病毒還在,又或者說,我們終究不知道這個世界接下來會面對哪些挑戰,可是就像金有中的想法一樣——儘管故事剛開始,設定他是一個為追求獨家而不擇手段的記者,可是透過簡單的一席話,卻又讓觀眾明白,他只是站在他的位置,做他能做的事情。
這段話某種程度上,是深深影響著夏正醫師的,而我蠻喜歡在故事裡,不刻意英雄化任何一個人的行為——當然,因為戲劇性的考量,還是需要一些比較激昂且振奮人心的橋段,像是最後他自願前往 B 棟開那台 SARS 確診孕婦的刀,後來能夠自豪地告訴女兒亞亞,爸爸作為醫生,救了人。
而我覺得最後收得很棒的一點在於,小小年紀的亞亞在電話那頭,童言童語的分享著自己的生日願望,第一點,就是希望大家都不要生病。走過 SARS 、也經歷著 COVID-19 的我們,仿若在這個時代下更加共感於這句話的珍貴意義,也更容易因為劇情的推展,而對這塊產生共鳴跟激動的情緒。
夏正醫師的轉變,其實讓觀眾很容易產生一種帶入感在於——他當然也明白醫者仁心的道理,只是我覺得相較於安泰河等人,他更加明白自己的渺小,明白「醫師」並沒有那麼偉大,看得出來是在很多事件影響之下產生的一種對體制的失望,於是失去了所謂的使命感。我喜歡這樣真實的描寫,在作為醫生之前,他是個人、是個丈夫、是個父親,他會有恐懼,也可能並沒有那麼神聖化那份工作——而這些其實,不應該受到批判。只是在他親眼目睹了眼前的慘狀,儘管是在自己熟悉的醫院場域,卻有一種戰爭過後的滿目瘡痍,每一個人都像是失去了所有力氣,也不知道要往哪裡繼續前進,那種沒有盡頭的無力感,席捲而來。
王柏傑的表演的確讓人驚艷,喜歡他在故事當中所經營的內心轉折,以及每一次的掙扎跟糾結,甚至包含他主動提出想要被放進第一波撤離名單時的小心翼翼與唯唯諾諾,都更加強了這個角色的立體感。也正因為曾經的他如此冷漠且對周遭有一種疏離感,才讓後來的轉變、甚至在自己意識到染疫之後的心境變化,對觀眾來說更有一種衝擊性。其實從封院之初,B 棟的醫護人員透過布條、對外丟棄醫護衣等行為,就已經凸顯了醫護人員在疫情這場戰爭下的掙扎跟糾結,同時,也透過新聞部分帶出,某一部份的醫護人員其實是很不願回家、深怕把病毒帶給家人的。其實,當 COVID-19 肆虐還歷歷在目的如今,這些白描好似都讓人如此記憶猶新,也透過電影的刻畫,把醫護人員的兩難跟辛苦,以及他們被期待必須堅定崗位的壓力,都描繪得讓觀眾同感糾結。
《疫起》在一個我們會不禁跟 COVID-19 記憶疊合的時空背景下出現,當我們看著劇中故事時,不光是會憶起當年的 SARS,也會因為回想起這三年的種種而不勝唏噓。我蠻喜歡故事的 Slogan——希望、絕望都會傳染,如果可以,伴隨著故事最後升起的太陽,能夠有更多的正面信仰、那所謂的希望,在嚴峻的時代下可以被傳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