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2018金馬奇幻影展】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必須過動》


『這個世界,變成誰活著都窒息。』

本來要痴痴等待到7月份才開始播出,卻很幸運地能夠在2018年金馬奇幻影展的特別放映單元上,搶先看到《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的其中一部《必須過動》,坦白說內心是非常激動的!不過卻也是因為搶先看到了這部作品,我覺得更讓我對《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期待值再次提高,好像有點更無法忍受這幾個月的等待一般(笑)。

不知道整個故事被設定在有點近未來、特別又以一些科幻感的呈現來做出與寫實面的對比,是不是讓我情緒更容易受到渲染的原因之一?這部作品讓我從頭到尾都有一種很鼻酸、想泛淚的感覺。在那純白到有些詭異,象徵一種「無瑕疵」存在的豪宅內,那種冰冷而無愛的感覺,盡是深淵與夢魘。


而某部分,坦白說我覺得很諷刺的是,我從故事的蠻開端就已經產生一種自我投射,那也是我之所以會有相對強烈以及想要眼淚有奪眶而出衝動的原因,15歲與18歲的鑑定考,其實多麼像是我們現在的會考與大學學測/指考,在升學的過程中,也是這樣被一一分了階級。

每一個在故事裡埋首苦讀且被分數追著跑的孩子,甚至將其視為理所當然而不曾質疑過的他們,彷若在看著螢幕的同時、瞬間回想到自己曾經那些挑燈夜戰的日子。追求甚麼?因為模擬考的分數而影響心情、被師長關注、被父母叮囑,也因為所謂「鑑定考」而被迫選擇以及放棄。有一群人深信不疑這樣的遊戲規則,然後一步一步的讓那些成績或許比較不好的人被甩在後頭,然後還自我產生優越感。

楊鵑在最開始是以「奇蹟若傑」母親的身分而上台演講,擁有金牌勳章的她,成為「母親界」的紅人,而這套判斷的依準、卻又誠如她最後所說的一樣,是大多數人所默許的,她的身分地位與聲望來自於大多數人的認可與推崇。我印象深刻的是,當她在台上滔滔不絕演講的同時,另一方面,何一先醫師卻發現了沉睡症的主因而到後來被處以死刑,兩相比較下的諷刺性,更讓那場大會顯得不寒而慄。甚至我覺得,讓最後呼口號的過程很像是某種程度上的邪教。


這其實是我自己很喜歡《必須過動》的一個部分,他把大多數普遍會歌頌或者是讚揚的普世價值,用另外一種手法去詮釋,會很衝擊性地讓觀眾感受到那一體兩面中「讓人背脊發寒」的那一面。不光是教育這個《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想要講述的核心議題,其實我覺得在《必須過動》裡,「母親」這樣的概念也成為一種在道德上極具挑戰的一種身分象徵。

當母親成為一種「職業」,金牌勳章成為一種識別與階級,甚至是當每個母親胸口都要別著燈,去顯示自己孩子模擬考的分數時,母親已經成為一種支配孩子、甚至是附屬於孩子的陪襯,母親們已經沒有作為自我而活著的意識,所有「以孩子為重」的號召,比起愛,都更源自於一種自我滿足。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就像是包包的不同,擁有夢寐以求包款的楊鵑,就成為其他母親羨慕的對象。

從最開始在演講上高喊著教育可以翻轉階級,以及讓孩子考滿分的秘訣就是愛──對比到她告訴若娃,根本就沒有辦法翻身的事實,甚至於最後在結尾時,強調「愛自己」一說,像是層層剝開了楊鵑的真面目,隨著若傑、若娃的事件公開,突然更感受到一種毛骨悚然的感覺。而世界會被改變嗎?會被翻轉嗎?我覺得故事給了一個很有韻味的結尾,沒有英雄電影般的逆轉勝、這是自然,畢竟《必須過動》我覺得並沒有真正去批判什麼,而是用科幻故事去包裝一個社會現象,也因此,最後的收尾才更顯得具有諷刺性。


因為那寫的,就是台灣的現狀──出了影院、或者說看完《必須過動》之後,希望拋磚引玉的投下一些觀念,去給予「教育」一種不一樣的機會跟可能,不那麼死板的以成績作為定論,只是,那是真的能夠改變的觀念嗎?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想法,竟然就這麼流傳下來,根深柢固地在幾乎每一個人的觀念裡。成績象徵著尊嚴、成績不好就象徵活的丟臉?當大人把這些想法強壓在孩子上時,自然就會產生像是若娃這樣戒慎恐懼且又無所適從的孩子。

「媽,妳愛我嗎?」若娃的哭喊中,我覺得像是把母親之間的情感給因式分解了,放棄那些孩子愛著母親的理所當然、甚至是對於母親崇拜的那種眼光,最後剩下的是什麼?若娃最後的戲碼,其實有真的逼出我的眼淚。

儘管不得不說,我覺得在大螢幕上看起來,吳兆絃跟葉全真或許都會在比較強調臉部表情的鏡頭而變得有一點尷尬,可是在最後一場戲時、不,或者說我覺得反而在整個有點吊詭的氛圍中,那些感覺比較不自然的部分卻意外地都變得有點合理,甚至加強張力。其實葉全真這次是有讓我驚豔啦,在控制欲即強、野心勃勃卻又同時執著到有點偏執的那個狀態,卻又是輕輕柔柔地以愛之名禁錮,對我來說是說服力挺高的角色。雖然大概是因為自己並沒有看過她出演這類型的戲劇,但我覺得這個讓我蠻意外的選角,其實是成功的。


若娃很感慨地發現,好像兩個世界都沒有自己的容身之處──到底怎樣才是「生存的法則」呢?很多時候努力去追求的,或許不過是一個歸屬,如果要說我自己在求學過程中最慶幸的是什麼,應該是相對來說我其實更明確的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對於這件事情,相較來說我的茫然是比較少的。只是,或許我終究還是那個在升學體制之下壓迫大的孩子,成為何一先醫師所說的:為什麼這個世界不管是成績好的、成績不好的,都活的那麼窒息呢?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會是我非常期待的一部作品,看完《必須過動》之後更是(至於片名,只要看完全片之後自然就會明白那種強烈的諷刺性與鞭策力道)。而丁也恬所飾演的母親在最後說,我們不會停止改變──我想,編導、甚至是原著作者也是希望透過故事,不停止一些改變的步伐吧。

讓我們一起期待七月。

圖片來源:《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粉絲專頁
click ☞ Dear Han on FacebookInstagram